纺织经纬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hong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江学者

博文

秋获 精选

已有 12063 次阅读 2020-10-30 16:23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秋获
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微信图片_20201029130818.jpg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在秋景美到了极致的松江校区,实验室两位博士生今天下午完成关于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冲击破坏热力耦合效应的学位论文答辩,也完成漫漫求学之路的长途跋涉,更给实验室增添了秋日收获的喜悦和靓丽的色彩。
        小胡是辽宁大连姑娘,人如其名,美丽如玉,其实小胡的博士论文更美。在小胡漂亮外貌下是一股很强的做学问韧劲,做事情认真细致,科研笔记详细工整,平日里看似不紧不慢,实则每天都有研究工作的推进,日积月累,终成大器。小胡研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多次横向冲击损伤结构效应和温度效应,揭示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梁在常温和高温环境中多次横向冲击损伤的热力耦合机理,阐述多次冲击过程中损伤产生和演化、能量吸收的细观结构效应和温度效应,提出高冲击损伤容限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和结构件的设计依据。小胡发表了好几篇高质量论文。我去年就心心念念、但未能实现的要把研究工作发表在我国“两刊”上的愿望,今年小胡帮我实现了。小胡在《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冲击损伤分布的温度和结构效应,这也是小胡博士论文的一项重要内容。

微信图片_20201030163350.jpg

        记得小胡是2017年9月从同事李教授实验室转来我这儿攻博,考虑到她以前的知识积累与我的研究项目有差异,在制定研究课题和规划攻博路线上,我花了更多的思考。三年过去,能高质量完成研究工作、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小胡的坚韧可见一斑。小胡也是实验室里面最幸福的女生,实验室有五位与小胡同年级的帅哥博士生,与她一起共同研读文献、制作试件、实验测试、数值计算、相互讨论、撰写论文等,大家互相帮助、共同攻坚克难。五位帅哥对小妹妹宠爱有加。“军功章里有小胡的一大半,也应该有五位帅哥的一小半”。完成答辩后的小胡在发表感言时流下了激动和幸福的泪水,幸福的泪水都是奋斗出来的。小胡现在正在寻找理想的就业位置,希望能尽早如愿!
        凯子是英俊帅气的河北邢台小伙子,研究工作总是能奏响胜利的凯歌。在同年级博士生做论文还刚入门不久、尚未完成热身运动时,凯子的研究论文就被一个还不算太差的国际期刊接受发表,弄得同年级博士生们一下子乱了阵脚,大家纷纷“羡慕嫉妒恨”。凯子研究不同编织结构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热氧老化前后高速冲击性能、温度及热应力变化规律,揭示不同编织结构不同热氧老化条件下编织复合材料损伤破坏机理。攻博期间还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留学一年,学会了非傅里叶热传导模型和分数阶导数模型,该模型可以有效降低热传导问题中所导致的负温度,使研究结果更精确。

微信图片_20201030163342.jpg

        凯子2016年9月被招生进入实验室,当时还借用了其他老师的招进名额。凯子的硕士论文与我实验室研究项目非常接近,研究基础和知识积累也很好。拥有良好的“家底”,再加上聪明能干,凯子很快就进入研究博士论文课题的快车道。确定好研究课题之后,我就基本放手了,让凯子自由翱翔。果然不负所望,凯子相继发表了高质量国际论文。凯子撰写的第一篇英文论文,我是花了时间修改的。后面的论文都基本不用太多修改,凯子的水平与他的名字真相配。凯子下周即要去天津的一所“双一流”高校工作,祝愿凯子工作顺利,生活幸福,常奏胜利的凯歌。

微信图片_20201030163353.jpg

         实验室现在逐渐离开原来研究工作的“舒适区”,正在开辟新研究领域,研究方向转变期将充满痛苦和煎熬,出成果的速度将明显减缓。刚到实验室的新手们和刚进入课题的菜鸟们,需要尽快跳出实验室原来研究文献、研究积累和研究方法的窠臼,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提高执行力。老头子就指望这帮子新手们和菜鸟们开启新征程。离开原来的“轻车熟路”,开始“老牛拉破车”,大伙儿更需要小胡的韧劲和凯子的聪明。希望两位三维编织复合材料领域的新生力量多为实验室后学们树立事业奋斗的新标杆。
        辛劳与快乐齐飞,挫折共成绩一色。秋日的美丽与收获的喜悦,是劳动者们最大的欣慰和自豪。年复一年的耕耘,白发也悄悄爬上鬓角,看到孩子们的茁壮成长,苦中更有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84-1256378.html

上一篇:学科评估中的多维度方法
下一篇:2020,永远爱你
收藏 IP: 183.195.47.*| 热度|

24 尤明庆 郑永军 李学宽 黄永义 许培扬 史晓雷 张红光 王安良 王恪铭 贾玉玺 熊建华 孙颉 王德华 褚海亮 吴斌 郭战胜 杨正瓴 武夷山 晏成和 张珑 王从彦 彭真明 郑强 葛素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