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中国, 中国催化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achina 化学家(www.chemj.cn)

博文

纳米多孔金成功低温催化氧化一氧化碳

已有 10018 次阅读 2008-4-19 09:00 |个人分类:催化科技导读


纳米多孔金成功低温催化氧化一氧化碳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丁轶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在美国化学会顶级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ACS,影响因子7.696)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被评为2007年度最高引用次数论文(oneoftheMost-CitedArticles),并在美国化学会网站上被介绍。  
据统计,《美国化学会志》在2007年共发表了3014篇论文,根据ThomsonWebofScience提供的引用信息,按照当年引用次数多少排序选出20篇最高引用次数论文。
  该论文的内容,是关于纳米多孔金属低温催化氧化一氧化碳的。目前,纳米金催化的研究是当前新材料及能源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有关纳米金为什么具有异常催化性能的问题在学术界存在着广泛争议,丁轶的研究团队使用改良的电化学方法制备出新型纳米多孔金材料,并成功实现在无催化剂载体条件下的低温一氧化碳催化氧化。并证明在该体系中,表面低配位数的单质金原子在催化反应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并不是学术界通常认为的载体电荷传递效应和纳米金的量子尺寸效应。
  该项研究对阐明纳米金催化性能的物理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燃料电池领域中重整气的纯化,水煤气转化等实际应用具有重要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权威杂志《美国化学会志》和《催化学报》上,并申请中国专利一项。论文发表以后,也迅速引起学术同行的关注,一年左右的时间即被包括《自然材料》、《美国化学会志》在内的顶级学术期刊他引15次。
  作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的丁轶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关注。2007年,他们成功制备出口径尺寸在8纳米以下的多孔金,在无催化剂衬底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一氧化碳的低温催化氧化,美国化学会杂志的审稿人曾这样评价:作者可能已经发现了关于金催化的一些新的现象,而这将对于揭示这个非常有趣的领域起到重要作用,他们研制的纳米尺度结构型多孔金属催化剂体现出了比商业催化剂更卓越的催化性和抗重感性。
本帖内容来自www.chemj.cn,欢迎访问原帖!本贴地址: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611


丁轶简介
丁轶, 泰山学者"物理化学"岗位特聘教授,出生于1975年4月,现任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硕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博士后.多年从事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性质及应用研究,在《科学》,《德国应用化学》,《美国化学会志》,《先进材料》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篇,并有世界专利2项,美国专利1项.研究成果多次被权威期刊,网站,如《自然材料》,《美国材料学会新闻》,《美国化学会》,《德国化学会》撰文介绍.所有论文均被SCI收录,其中影响因子在6以上的有7篇,3-6的有6篇,共被引用600多次.曾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Abel Wolman奖学金,IET科技奖学金等.有关新型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研究获2005年美国能源部氢能源奖.多次被邀请去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通用汽车公司燃料电池研究与开发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访问.


丁轶,男,1975年4月出生于常熟,1993年至199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学士;1998年至2001年中国科技大学硕士;2001年至2005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博士后。2005年秋被聘为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一直从事能源及环境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性质及应用研究;开创了新型纳米多孔金属材料的研究方向。所从事研究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8篇,影响因子在7以上的有8篇,3-7的有11篇,共被他引750多次;并有国际专利2项,美国专利1项,已申请中国专利3项;研究成果多次被权威期刊、网站撰文介绍;多次被邀请去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如:哈佛大学罗兰研究所、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通用汽车公司燃料电池研究中心和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等交流访问。2006年丁轶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等项目资助;2007年作为主要参与人申请获得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平台科研组又申请获得(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详细介绍

姓 名丁 轶
性 别男
出生日期1975
职 称教授  ( 博导)
研究类别物理化学 :: 纳米材料化学 ::
工作单位物理化学和电化学研究中心 ::
电 话0531-88366513
传 真0531-88366280
E-mailyding@sdu.edu.cn

 

【学术简介】
学习经历:
199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学士
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硕士
2005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博士后

研究经历:
多年从事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性质及应用研究,在《科学》、《德国应用化学》、《美国化学会志》、《先进材料》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国际专利2项、美国专利1项.研究成果多次被《自然材料》、《美国材料学会新闻》、美国化学会、德国化学会等权威期刊、网站撰文介绍.所有论文均被SCI收录,其中影响因子在7以上的8篇,3-7的10篇,共被他引700多次.曾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Abel Wolman奖学金,IET科技奖学金,中国科学院伟华科技奖学金等.2005年被聘为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06年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多次被邀去哈佛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通用汽车公司燃料电池研究与开发中心、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一流研究机构作学术访问、交流.当前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等研究项目.


【主讲课程】

 

【研究领域和兴趣】
材料物理与化学,多孔材料,金属纳米材料,电化学催化,化学合成及修饰,燃料电池,生物传感器,等.


########################################################
化学院纳米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欢迎优秀学生,学者加盟
########################################################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正在组建纳米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现欢迎广大学生,学者加盟。

本实验室从事纳米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其研究领域涵盖了物理,化学,材料与工程,能源科学,生物医学等众多学科。当前的研究兴趣包括:

1 化学合成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材料
2 新型纳米多孔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3 多孔材料在能源科学,电化学催化中的应用
4 纳米材料在化学探测,生物探测中的应用
5 纳米光学及等离子体学
6 原子尺度纳米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的探索等

本实验室研究力量雄厚,已有院士,特聘教授各一名,青年学术骨干数名,已有相当的研究条件及启动经费,并和国内外很多科研组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热忱欢迎来自凝聚态物理,化学,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学及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加入我们的研究队伍,也欢迎各院的专家,教授与我们联系商谈合作研究。

我们要求前来面谈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并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将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工作条件,及有竞争力的个人待遇。有兴趣者,请联系:

丁轶 教授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山大新校老晶体所北楼304
电话:86-531-88366513
电子邮件: yding@sdu.edu.cn

########################################################
Multiple Positions in Nanosca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The Nano Sci&Tech Research Group at the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Shandong University has multiple research positions in the broad area of nanosca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e seek exceptional students (under-/post- graduates) and scholars (postdocs and faculty) to join our team. Our research seeks to combine principles of chemical synthesis, surface science and electrocatalysis to create new type 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and to study their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Topics of interest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i Chemical Synthesis of Nanomaterials, in particular Metallic Nanostructures
ii Fabrication and Processing of Porous Nanostructures
iii 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for Energy Conversion, Storage, and Fuel Processing
iv Nanophotonics and Plasmonics
v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based on Nanoengineered Porous Materials
vi Chemical Sensing and Bio-sensing
vii Stability and Instability of Nanostructures at Atomic Scale

Students and scholars from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 (physics, materials science, chemistry, bioscience, etc.) are all invited to join our team. Here you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interact with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cross a wide spectrum of disciplines and institutions, and to help develop the new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 in nanosca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ideal candidate should have VERY STRONG interest in doing research. Special emphasis will be given to candidates with research interests/experience in areas of Chemical Synthesis, Self-assembly, Electrochemistry, and Nanomaterial Process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We will provide competitive work environment and benefits. For those who have interest, please contact:

Prof. Yi Di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Tel: 86-531-88366513
Email: yding@sdu.edu.cn
########################################################


【主要论著】
1. Xu CX, Xu XH, Su JX, Ding Y*
   Research on unsupported nanoporous gold catalyst for CO oxidation
   JOURNAL OF CATALYSIS 252(2):243-248 2007
2. Ge XB, Wang RY, Liu PP, Ding Y*
   Platinum-decorated nanoporous gold leaf for methanol electrooxidation
   CHEMISTRY OF MATERIALS 19(24):5827-5829 2007
3. Xu CX, Su JX, Xu XH, Liu PP, Zhao HJ, Tian F, Ding Y*
   Low Temperature CO Oxidation over Unsupported Nanoporous Gol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29 (1): 42-43 2007
   (Rated as one of the Most-Cited Articles published in 2007, and featured on the ACS Publications website
   [http://pubs.acs.org/journals/promo/most/most_cited/index.html])
4. Ding Y, Mathur A, Chen MW, Erlebacher J*
   Epitaxial Casting of Nanotubular Mesoporous Platinum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44 (26): 4002-4006 2005
   (Rated as a VIP paper)
5. Ding Y, Kim YJ, Erlebacher J*
   Nanoporous gold leaf: "Ancient 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
   ADVANCED MATERIALS 16 (21): 1897-1900  2004
   (Highlighted by NATURE MATERIALS [2005, 4, 16] and MRS BULLETIN [2005, 30, 149])
6. Ding Y, Chen MW, Erlebacher J*
   Metallic mesoporous nanocomposites for electrocataly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26 (22): 6876-6877 2004
7. Ding Y, Erlebacher J*
   Nanoporous metals with controlled multimodal pore size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25 (26): 7772-7773 2003
   (Highlighted by NATURE MATERIALS [2003, 2, 504] and ACS as HEART CUT [AUG 18 2003])

 


【科研项目】
1 泰山学者"物理化学"岗位建设项目 2006-2010.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6-2007.
3 国家863计划 2007-2009.
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7-2009.
5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计划  2007-2009.
6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7-2009
7 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007-2011.
8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2008-2010.
9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2008-2010.

 


【科研成果】

 

【所获专利】
1、Erlebacher J, Ding Y "Method of Forming Nanoporous Membranes" US PATENT, 6,805,972, OCT 19, 2004 <<美国专利>>
2、Erlebacher J, Ding Y "Method of Forming Nanoporous Membranes" WORLDWIDE PATENT, WO 2004/020064, November 3, 2004. <<国际专利>>
3、Erlebacher J, Ding Y "Method of Plating Metals Leafs and Metal Membranes" WORLDWIDE PATENT, WO 2004/021481, November 3, 2004. <<国际专利>>
本帖内容来自www.chemj.cn,欢迎访问原帖!本贴地址: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61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3-22164.html

上一篇:Spying On Catalysts :Infrared method probes reactions as they occur in zeolites
下一篇:Size-Selective Acid Catalysis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4 0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