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理学、灵学和文化:现象与观念
本文不打算进行任何的论证或者批判,也不打算写成一个简短的关于物理学、灵学和文化的发展历史或者她们之间复杂关系的说明书。
本文只有一个简单的目的:罗列出现代物理学的一些新发展和相关的一些现象与观念,由此而悟出迷人的物理、隐秘的灵学和显现的文化,以及她们可能的存在模式或未来图像,其核心的观念在于世界是一个整体性的网络结构,在现象与观念的背后是
自组织、自相似、自复制和全息性原理。
1,相对论与量子力学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经典物理学基础的经典力学,不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观领域。相对论解决了高速运动问题;量子力学解决了微观亚原子条件下的问题。
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主要由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创立,分为狭义相对论(特殊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一般相对论)。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与参照系的选择无关。狭义相对论讨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参照系之间的物理定律,后者则推广到具有加速度的参照系中(非惯性系),并在等效原理的假设下,广泛应用于引力场中。相对论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狭义相对论提出于1905年,广义相对论提出于1915年。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后现代文化思潮中的文化相对论有影响。文化相对论的基本论点是,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族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他们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时常会有象征该民族文化中最主要特征的“文化核心”。这与古典文化的封闭性,随意性显然不同,原始文化例如:图腾,巫术,占卜,古天文与医学,宗法文化等都含有灵魅的成分。
量子概念是1900年普朗克首先提出的,到今天已经一百多年了。期间,经过玻尔、德布罗意、玻恩、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爱因斯坦等许多物理大师的创新努力,到20世纪30年代,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量子力学理论。
已80多高龄的黄祖洽院士在北师大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现代物理学前沿选讲》课,在该书的绪论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们从量子理论中已经认识到在微观世界里关于因果关系和决定论的传统观念变得“模糊”了,并且认识到这种模糊是怎么产生的。。。。从非线性动力学中我们还认识到,由于非线性效应使初始条件的细微变动引起指数增长式的巨大影响(所谓“蝴蝶效应”,意指即使远在亚马逊丛林中一只蝴蝶扑动了一下翅膀,由于大气动力学非线性效应的传递和强化,也可能在西太平洋引起一场大风暴),因果关系和决定论在宏观世界中也变得“模糊”起来。人们了解到,尽管自然规律非常严格,但世界上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实际上无法预测,这是物理学的许多重要新发现之一。
在2008年8月出版的一期《自然》杂志上,瑞士的几位科学家公布了他们的一项新研究成果:发现原子、电子以及宇宙空间其他所有的微观物质都可能会表现出异常奇怪的行为,其行为规律可能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传统的科学规律完全背道而驰。比如,物体可以同时存在于两个或多个场所;可以同时以相反的方向旋转。这种现象也许只有通过量子物理学来解释。量子物理学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可能存着某种特定的联系。发生于某一物体之上的事件,可能同时对其他物体也会产生影响。这种现象称为“量子纠缠”。不管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同样存在“量子纠缠”的关系。
在量子物理中,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粒子性与波动性。文化中的粒子性表现在习惯于对传统的继承,偏执,有巨大的历史惯性和惰性,具有稳定或者不稳定的轨道;而波动性表现在相互干涉,相互关联,不确定式的变化等。
夸克与文化的对应:顶夸克——精英文化,底夸克——大众文化,上夸克——主流文化,下夸克——民间文化,粲夸克——边缘文化,奇异夸克——创新文化。以主流文化,民间文化和创新文化为主的文化元素像质子与中子构成原子一样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单元。
2,现实与虚幻
霍金在《果壳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第三章标题下的解说词中说道
宇宙具有多重历史,每一个历史都是由微小的硬果确定的
在开篇处引用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第二幕二场主人公的心声
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
文化的多样性非常类似与费恩曼的路径积分,对所有可能历史的求和与极小值原理的选择性定则。
彭罗斯和霍金证明的定理指出,宇宙必须有一个开端,即通常所谓的宇宙大爆炸奇点或塌缩黑洞的奇点处物理定律失效。不过后来Hawking与合作者宣称,如果把实时间变换成虚时间,那么就能消除奇点。
文化的混沌状态可以类比物理中的真空场?真空场的起伏其巨大的量子泡沫波浪以及无穷大的零点能使得天体物理学家把零点场能称为“宇宙的免费午餐”。个人认为超弦理论中的超对称性对应着——文化的相容性及对偶性。
关于强弱对偶,弦论物理学家李淼的《超弦史话》有详尽的阐述(任何想了解现代文化走向的人应该抽时间读读。)
在强弱对偶下,一个强耦合的理论完全等价于另一个弱耦合的理论。我们知道,如果一个理论中的相互作用强度很大,我们基本上失去了计算能力。我们不知道理论中表面上的粒子谱是否是真实的粒子谱,也就是说,由于相互作用很强,很多粒子是非常不稳定的,从而作为粒子本身并没有很好的定义。另外,即使我们知道了稳定的粒子谱,我们也很难计算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很难决定束缚态,等等。在有了强弱对偶之后,我们可以用一个等价的弱耦合理论来描述,在这个理论中,所有的粒子都是接近稳定的,因为相互作用很小,衰变的时间很长。同样,束缚态的计算也比较容易。
超对称保护机制:文化的衰落或者消亡只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在更大层次上以信息方式她被保护在宇宙内在的4维时空间里,什么时候什么人能打开她的大门,目前不得而知。作家和教育革新家皮尔斯(Pearce)关注经验
现实的结构是可以改变的
他曾在上世纪70年代出版过一本畅销书《宇宙蛋上的裂缝》(The Crack in the Cosmic Egg),这与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保持了自洽,世界总有被改善的机会。
十字架是我们文化宇宙蛋上的一个裂缝,她打开了我们对自然的新的看法,是我们文化发展的真正方向。
3,物理与灵学
美国物理学家兼作家沃尔夫(Fred Alan Wolf)以古代的思想为例,认为哲学、宗教和灵性之间实际上那个是没有分别的,他提到:“希腊人谈论地球、天空、水和火。他们谈论一种完美的性质(第五元素),他们把它称为‘physis’,它代表了世界所有事物的灵性特征,物理学这个词就来源于她,因此,我觉得在我们当前的意识状态中,这种桥梁是能够建立起来的,而且会非常稳固。”
今天的物理学者,特别是那些宇宙学研究者对神秘主义兴趣盎然,即便是严肃的物理学家也认为,在灵学和量子物理学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我自己目前对一个具体的问题非常有兴趣即“间歇”的意义,她与“停顿”或者“休息”有关但不一样,试图想超越“主体” 和“客体”,心与物,“连续”和“离散”等的二元对立。现代人无论生活还是思想都过于匆忙,也许精神或者意识层面上的“间歇”会带来一丝丝清凉和身心的轻安。一个通道(channel, bridge)的世界,链接着对立二元的东东,义通禅宗“随立随破,随破随立”,以及“随处作主,立处皆真”的禅意。
也许可以有个小小的尝试瞬间超验:间隙1个纳秒(十亿分之一秒)的意识体念——禅定思维。如果在普朗克时间尺度——10的44次方之1秒和空间尺度——10的33次方之1厘米以下,那是什么?空寂或真空?头脑(head brain)与心脑(heart brain),智力与智慧,阴与阳,主观与客观,内与外,分析与综合,理性与感性等等…….一切二元对立的统一与超越。
大卫-伯姆在“后现代科学和后现代世界”一文中写道
史蒂芬-温伯格曾说过,他越是进一步探究宇宙,宇宙看上去就越是没有意义,所以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意义。完整的整体或流动的整体。整体包含于每一部分之中。由于我们不可分割地包容在世界中,物质和意识之间不存在根本地分别,因而意义和价值不仅是世界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组成部分。
间歇似乎与流动的整体更为吻合,或者叫演化的整体。间歇中仍然有间歇,所以是一个无穷嵌套的自相似性结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也具有无穷嵌套的自相似性结构:链接每个相生的五边形内接着链接每个相克的五角星,五角星里又有一个小的次级的五边形,小的次级的五边形里又有一个更小的次级的五角星,如此不断地自组织、自相似、自复制,这是中国文化的全息性原理所在。
4,科幻电影与未来文化
意识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量子力学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平行的宇宙,时空的幻想,宇宙中的时空旅行等等构成了好莱坞大片与未来文化的繁荣景象。
据英国媒体2010年的一个报道,24岁的英国女星塔露拉-莱莉日前接受了《君子》杂志的采访,披露了她对年长男子和量子物理学的迷恋,身为当红电影明星的塔露拉已经决定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量子物理学学位,以便将来能够改行从事“量子物理学家”的职业。英国媒体不由惊呼,如果这位性感女星真的实现了她的科学家梦想,那么她显然将成为世界上最性感的“量子物理学家”。据报道,塔露拉-莱莉是一名来自英国赫特福德郡的当红女星,她主演过的卖座影片包括《傲慢与偏见》、《新乌龙女校》,她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领衔主演过科幻惊悚大片《盗梦空间》。
电影《我们到底知道多少》试图诠释量子物理学和逻辑的局限性,美国电影《黑客帝国》、《阿凡达》、《未来战警》等,描述人的异化以及多维时空,网络世界,身心的互补与多样性等等,这些未来文化的影像已深深渗透到现代人们的意识与生活中。
5,网络与世界
爱因斯坦说过他的有些方程式并不是通过研究和计算得出来的,而是
或多或少像是在心理想象中出现的清晰的物理图像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都有过这种类似的经历,表明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在文化知识的构建层次上既是互补的,又是统一或同一的。但要点在于还要超越她们。
顺便说一句,如果你集中精力同时以放松的心态盯住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太极阴阳鱼图
看上三分钟以上(时间长短可能因人而异),你就能看到任何你想要看到的东西:
物理学家或宇宙学家可能看出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玻尔的互补性原理,黑洞,白洞,多维时空,多宇宙嵌套结构,自组织、自相似、自复制,全息性等等等等;灵学爱好者可能看出个人或者世界的过去和未来;文化学者则可能看出柏拉图的理想国,折射后现代思潮的玻璃碎片或空中飘舞的羽毛。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张包含了宇宙全部信息的全息知识与文化的地图,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我最初的体验是:瞧!我们生活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纠缠和互相依存的网络世界。如果消除了小我,那剩下的就会是大我:一个超越了对立与统一的整体性的人类大我。
玻姆是物理学家,当然以他后来对意识、自然和人类的关注来看,他应该算是文化学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隐秩序理论多少隐射出他的灵学特征。他曾经把他的思想有这样一个表达:
没有一种真实的现实比得上一个日出、一个吻和一首诗。
那么最后就以本人在2003年8月访问香港时写的一首科学诗歌来结束本文——
陷入网络中的线团
世界上最早的网络
被印第安人穿在脚上
这支亚马逊河流域的部落人
很早就懂得从三叶胶树上
收集树汁 涂在脚上就是靴子
起点不过是一些独立的链子
空气中的氧在链子之间
搭起了一些桥
于是液汁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成为可以承受拉伸的网络
现在的电脑网络原理相似
只不过聪明的人把自己变成了活动的桥
以前我们都曾是蚯蚓
都离不开土地
拿走你的一部分
你仍然能爬行
几万年缓慢蠕变的进化
终于有了比夜晚的星星还密集的网络
一不小心你就钻进了
这头怪兽的嘴中
说网络只是个虚拟世界
与现实真的没有实在的关系
虽然它食道的弯曲无比尖锐
你只能把自己分解成一个个原子
通过它非0即1的双缝干涉
再在它内部的安全地带重新组装回你自己
有些东西在自我复制时却不可逆转地丢失了
你小时候在沙滩上游戏的青梅竹马
第一次约会时激动的心跳
似醉非醉下写出一手好诗的灵感
(还有你的那个藏得很深的秘密)
甚至你只能把自己压缩成二维平面的东西
才能在网络世界中生存 从你跳舞的影子
看不出你的性别和年龄 以及是否有钱和漂亮
当然你仍有选择的自由 不少人因为
对冲击波的渴望而成了无节制贪婪的病毒
你也可以苦练变形金刚成为职业的网络杀手
如果你做一个补丁的小贩
可能会成为网络世界的首富
因为大多数人在网络里
被搞得千疮百孔 漏洞百出
当你挣扎着想要逃出网络的时候
又要经历一次从二维到三维空间
痛苦的相变 你又要收缩成一堆
无比柔软的线团 再一次发挥蚯蚓蛇行的功夫
在向出口艰难蠕动的途中 你突然看到
一个智慧的线团 上面写者
“四维以上的出口才是理想的天堂和没有痛苦的乐园”
你计算了很久也没能找到这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出口
还算幸福 凭顽强的毅力
你终于逃回到三维现实中
想想吧 大部分人的全部
连同你无法不丢失的一小部分
都以线团的生存方式
被永远地陷在了网络世界
*****************************************************************
参考文献
[1] 黄祖洽,《现代物理学前沿选讲》,科学出版社,2007年。
[2] (美)J道格拉斯·凯尼恩 编撰, 熊晓霜 译,《被禁止的科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3] 李淼,《超弦史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史蒂芬·霍金 著,吴忠超 译,《果壳中的宇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5] (美)大卫·格里芬 编,马季方 译,《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