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龙珠 阅读,思考,体验宁静

博文

对地震与天文因素相关性的看法

已有 5814 次阅读 2008-8-2 21:52 |个人分类:防灾减灾| 地震, 日食, 预报, 强潮汐, 天文因素

一孔之见:

太阳黑子活动与我国江淮流域洪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或许反驳的人不多。与之相比之下,将强潮汐、日全食等天文现象看成是地震的一种诱发因素,似乎反对的大有人在。但这也很正常,因为地震发生于地下,看不见摸不着,顶尖科学家们对地震整体的认识或许也只是“盲人摸象”。因此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要急于一棍子打死那些试图将地震预报与有些天文因素相关联的尝试。

海洋潮汐现象已被人类公认是受太阳、月亮等天体引力作用而产生,其引力大小不容忽视。地壳作为质量密度比水的平均要高出1倍多的固体,太阳、月亮等天体对其单位体积产生的引力按理说比对海水的更大。但地壳与海水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具有抵抗受力引起的形状变形的能力(力学指标主要包括剪切模量、抗剪强度等,而水的这些指标几乎为零),而且体积变形模量比海水的也大得多(与P波传播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水中P波速度在1.5km/s,而浅层地壳P波速度也会在3km/s以上)。因此,在太阳、月亮等天体引力作用下,地壳的变形及其时空变化会比海水的要小得多,一般难以肉眼观察而需要通过敏感仪器设备才能捕捉相关信息。由于各自并非理想的球体,地球与太阳、月亮等天体相互处于不同的方位时,即使总引力相同,地球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地壳受力也将会有所差别。另外,与海水不同的是,深层地壳温度高,即使是固体的岩体也呈现一定的粘滞性,这会导致天体引力在地壳中产生的附加应力分布不是一蹴而就(即比海洋潮汐反应有所滞后)。可见,这些由天体引力产生的地壳附加应力属性很复杂,在具体地下时空分布及其数值大小的科学计算结果上,本人至今未能查出相关文献资料:而在没有明确看到这些具体数据之前,对如下气象专家“这种作用相当弱小”的提法暂将不易接受。

对给人类带来重大灾害的构造地震,其内因理应是其地壳本身的运动造成局部应力和能量高度集中所致。但在其本身运动造成的地壳应力很接近于岩石强度时,若恰逢天文因素产生了附加应力,两者的叠加效应便会使岩石应力达到其强度并导致破坏(比仅因构造运动原因的更早、更大)而引发地震,后者就变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在强潮汐之后和发生日全食的时段,认为这次四川6.1级余震与其有一定的关系,这在理论上是说到过去的;反之,说这种观点是“无稽之谈”者,倒是难以拿出依据的。

当然,天文因素充其量是地震的一个诱发条件。因此,应继续重点监测与构造地震相关的地壳运动综合信息。但地震测报部门若能与天文气象部门开展协作,后者负责预报强潮汐和出现日全食、月全食等天象的时间和属性,后者则相应地加强地震监测分析工作,对提高地震短期预报水平应该是有益无害的。在相关基础性研究方面,本人觉得应特别需要重视每次强潮汐、日/月全食等天文因素对地壳产生较强附加应力的区域的计算分析方法研究,不断提高地壳构造应力的分析和监测技术水平。只要这样,才能提高在相关地区开展考虑天文因素的临震测报的针对性和成功率。

附:1994、1995年1月14和15日美国、日本分别发生了一次大地震,2003、2004年12月26日伊郎、印尼分别发生了一次大地震。

后记:《固体潮

 --------------------

日全食“触发”地震?

  有网友称,昨日的余震可能与昨日的罕见日食有关。网友的猜疑是否正确呢?对此,专家看法不一。

  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周荣军表示,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汶川特大地震属于构造地震。是由于其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地壳各部分岩层产生了巨大的力,这种力叫做地应力。在地应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褶皱,岩石的褶皱变形一旦超过岩层的强度,岩层就会突然发生断裂,内部积聚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引起周围物质发生振动。从这次余震范围来看,昨日的余震依然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这一点也可以证明与昨日的日食是没有关系的。 

  中国地震分析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宏昨日在接受央视电话连线采访时则介绍,这次地震与日全食天文现象有一定关系。记者联系南京天文专家王思潮研究员,他进一步向记者介绍,这个“一定关系”不是太明显,如果说是日全食引发地震,那也是无稽之谈。他说,因为天文对地震只起“触发”作用,地震是否发生主要还是取决于地球的内部。

  王思潮告诉记者,太阳对地球主要起到潮汐效力,在日全食的时候,地球上的水体,特别是海洋,会出现潮起潮落的变化。如果非要说对地壳的影响的话,那就是对地壳内部的岩层,但这种作用相当弱小。而从统计规律上看,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朔月(农历初一)和望月(农历十五),但有的地区相关性好,有的地区并不然。从科学角度讲,两者并无直接联系。

--------------
相关文章:中国地震预测术之“引潮力法”——天文因素预报不了地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70-34040.html

上一篇:国家大剧院夜晚外部景观
下一篇:国际贸易多哈回合谈判破裂的影响如何?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7: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