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末,《岩土工程学报》在南京水科院组织了2010年的黄文熙讲座学术活动,其间也召开了学报编委会议,对由6个全国一级学会推荐的6位候选2011年黄文熙讲座主讲人进行无记名投票,其中香港理工大学的殷建华教授胜出。
从这次编委会议上获悉,学报近些年录用稿件率仍未高于来稿的20%。为继续保证刊文水平和质量,学报主编、河海大学教授殷宗泽教授作了科技论文写作与评审的专题发言,其中提到了近些年来一些学者质疑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合理性的问题。记得在2008年底于东南大学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土力学》教学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李广信教授还专门撰文阐述了这个问题。
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总应力=有效应力+孔隙水压力)是土力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石。但本人在直博学习初期,对教科书上的论证乃至这个原理的具体数学表达式也曾疑惑过。我觉得,在连续介质力学体系中,现行教科书和业内学长以穿过土颗粒接触点的曲线来截取分析隔离体、而且认为颗粒接触面总面积为零的做法,是欠妥的,由此解释太沙基原理的科学性显得牵强附会。而李广信教授以通过孔隙水和土颗粒的直线来截取分析隔离体的做法更为合理(李广信文章中的第三节和图3),对太沙基原理公式的证明令人信服,本人课题组对不同孔隙率砂土上重物的上浮试验结果(图2-图6)也算是一种实例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