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史永文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d652 中华龙文化源远流长,人生的意义在于承前启后。

博文

煤城岁月1 ---冯大诚 精选

已有 9889 次阅读 2011-9-29 09:38 |个人分类:中国科大|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科大

19708月,大约10日左右,我到达抚顺。在火车上,遇到6533的张宝苏,他是抚顺人,这回是“打回老家去”。他说,他家就在车站附近,火车到抚顺较晚,报到肯定不行了,建议我到他家住一夜,第二天我们一起去报到。初到一个陌生之地,就有朋友相助,当然求之不得。张宝苏说的车站是望花车站,从沈阳到抚顺的倒数第二个小站。那里是抚顺的一个区,望花区的所在地,抚顺铝厂、石油三厂等大厂就在那里,那里也是雷锋生前工作的地方。

我们在望花车站下了车,没有看见车站的大门,也没有检票出站,只看见一排排铁轨,许许多多,我数不过来。这对于我很新鲜,因为我过去上下火车,都是像苏州、北京、上海那样的,正规的检票,进出站,过天桥或地下道,等等。我们在望花车站,横跨了一排又一排铁轨,就到了街上,接着到了张宝苏的家。

第二天,我们就去抚顺市革命委员会招待所报到,在那里,我遇到许多科大的同学,我知道了,科大分到抚顺的毕业生共计30人,这三十个人中间,化学系的还有6531的刘莹、段玉才,6533的郑远谓、蔡志清6435的郭玉民、赵芳等。当局要求我们全部做中小学教师,我们大多数人都拒绝报到,想与当局谈判,可是当局不答应。辽宁省内各学校的毕业生倒是比较听话,由于他们的学校大多是师范类的,报到后立刻分到了各学校。在招待所呆到第三天,没有出路了,除了两位二系地球物理专业的学生因自称与地震有关,分到市地震局。赵芳和她的男朋友655的王健生找到两位被分到贵州的抚顺人,交换去了贵州。其他人都去了中小学,而且是比较边远地区的学校。

我被分到了第36中学,当时属于抚顺胜利煤矿代管。当时胜利煤矿管三所中学,每所学校各分到十名大学毕业生。一所是它的子弟中学,称为胜利一中,那是煤矿的“亲生儿子”,教师属于煤矿职工,当时待遇也好于市属中学,刘莹(文革中学校唱样板戏演小常宝)以及644的邵如星、陈荣贵到了那里;另一所是市属的第17中学,原是当地较老牌的一所初级中学,称为胜利二中,有四位科大同学分到那里,包括655的王维琮、王成秀夫妇、652的赵德显以及6532的?黎振华(瘦高个子,岭南人,很早就调走了);最后一所就是第36中学,称为胜利三中,刚刚开始筹建,校址距离煤矿约八里之遥,尚未有教室,分到该校的还有652的沈祖冀和6531的段玉才。

在进行了下井参观等政治教育之后,就到学校上班。学校在一个山坡下,在一个矿工家属宿舍区的边上。从南到北,三行平房,每行约四五栋,每栋约八间。原来都是矿工家属宿舍,每间房住一家,南北两个屋,都有火炕。学校东南西三面都是同样的宿舍或农村人民公社社员的私有住房。由于煤矿新建了宿舍楼,位置最差最边远的这个地区就可以腾出这些房子,建学校。学校就准备把这些平房住宅改造成教室、办公室等。

当我们十个大学毕业生来此上班时,学校已经有十来个矿里的工人作为工人宣传队在那里工作。学校并无校长一类的人物,工宣队的队长和书记就是领导。我们的第一项工作是与工宣队的师傅们一起,扒掉这些宿舍的火炕和间壁墙,使原来的四户宿舍成为一个窄长的教室。扒墙和扒炕是一个非常“爆腾”的工作,间壁墙一倒,尘土漫天。炕里面更是充满了细细的煤炱,一会儿满脸满身都是黑的,鼻孔、眼窝都是黑的,还呛得要命。

房子还没有完全扒完,学生就来了。当时,辽宁省的学制是九年制,小学五年,中学四年,就算高中毕业。因此,新进的学生是在附近小学“上”了五年的学生,到学校称为六年级,那年似乎来了八个班新生。另外,还从第17中学调来7年级一个班、8年级两个班。

学生们也一起干活,煤矿的子弟大多是干活的能手。

扒好了房子,只是简单的修理、粉刷,放进去课桌,就作为教室使用了,连窗户都是原来住户的。教室是这样,办公室也是这样。

就这样,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26-491614.html

上一篇:读大诚《煤城岁月》---沈祖冀
下一篇:煤城岁月3 ---冯大诚
收藏 IP: 123.197.125.*| 热度|

5 李学宽 张玉秀 徐耀 郭保华 谢鑫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2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