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花镜 说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ojp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博文

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的普世价值

已有 6840 次阅读 2015-1-23 17:3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植物园具有杰出的普世价值,在植物园保护、保存、展出、传播和维持等方面发挥了超越国界的、对全人类现在和未来几代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邱园的历史景观包括由国际知名景观设计师BridgemanKentChamberCapability Brown Nesfield的作品,显示了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园林设计。植物园保存了几个世纪的相当丰富的大量植物学收集,包括保护的植物、活的植物及其档案文件。自从1759年创立以来,植物园对植物多样性、植物系统分类学和经济植物学研究作出了显著的和不间断的贡献。

       植物园的景观设计、园林建筑和植物收集相结合,形成了园林艺术和植物科学发展及其在全球扩展的独特见证。 18世纪欧洲采用英式园林概念,从1770年代Joseph Banks时代邱园在园艺、植物分类和经济植物学的影响就在国际上传播。由于对植物学探索活动的关注, 19世纪中期植物园涵盖了早期皇家园林的同时,更集中于两大铁框结构玻璃温室棕榈温室和温带温室,成为世界各地保育温室的典范。 18世纪和19世纪的贡献包括橘园温室(Orangery)、夏洛特皇后小屋(Queen Charlotte's Cottage)、寺庙、杜鹃谷、边界ha-ha、园林长景到WilliamChambers的宝塔和Syon Park House、铁框温室、观赏湖泊和池塘、植物标本和植物收集等等,反映和传播了植物园从皇家寓所和游乐花园到国家植物园和园艺园林的发展历史,继而在20世纪成为保护生态的现代机构。

       自18世纪以来,英国皇家植物园Kew园与世界各地建立了植物学科学研究和经济交流,拥有了丰富的活植物收集。植物园的园林和建筑特色体现了对欧洲和世界各地相当大的艺术影响,促进了许多学科尤其是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发展,园林景观和著名的艺术家如Charles BridgemanWilliam KentLancelot Capability BrownWilliam Chambers建造的建筑反映了邱园国际影响运动的开始。

1. 丰富多样的历史景观

  • 与泰晤士河及以后更广泛的田园景观的关系。

  • Sir William HookerWilliam NesfieldDecimus Burton等历代著名建筑师合作设计的维多利亚风格园林布局

  • William Chambers“英式-中式园林风格遗迹

  • 'Capability' Brown园林遗迹,包括种植园、连接泰晤士河的地貌及ha-ha

  • Charles BridgemanWilliam Kent景观结构的考古遗迹

  • 系列关键的远景景观。

2. 标志性建筑遗产

  • 一系列标志性温室,大多数还是原来的用途,代表了整个历史上温室的设计与建设的关键发展

  • 一系列园林建筑和构筑物,如作为精致园林一部分的寺庙、园林小品、门和ha-ha

  • 皇家住宅和捐献证据的邱宫(Kew Palace)和夏洛特皇后(QueenCharlotte)的平房和白宫(White House)和堞宫花园(Castellated Palace)考古遗迹。

3. 保存与活植物收集

  • 世界一流的标本馆,大约700万份植物标本和超过120万份真菌标本的世界上最多的标本馆藏。包括27万号模式标本,占全球已命名植物的四分之一

  • 活植物收集,约40,000个植物分类群代表19,000种,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植物记录的植物收集

  • 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收藏。经济植物收集约80,000份,包括植物产品、相关的工具和文物。图书馆包含世界上最重要的植物学收集,超过75万件图书、期刊,以及20万植物素描画和版画。

4. 关键物种和植物收集的历史传承

  • 具有历史价值传统乔木收集

  • Bentham & Hooker 分类展示布局

  • 植物园的重点发展考古遗迹

5. 对植物科学和分类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 植物分类学和系统植物学

  • 经济植物学

  • 生物多样性与植物保护

  • 学生园艺培训传统

  • 卓越的研究中心和知识分享声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98-862136.html

上一篇:跑步与健康:给百度、Google和博友的建议
下一篇: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的杜鹃谷
收藏 IP: 210.77.82.*| 热度|

11 李学宽 陈新 高建国 梁红斌 杨正瓴 陈晨星 张晓良 刘俊华 陈静 biofans ht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 0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