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胜利的编辑之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sl Email: silei10@sina.com

博文

周忠和: 科技期刊与国家科技发展及公民科学素质提升 精选

已有 8856 次阅读 2022-5-18 22:42 |个人分类:博主论著|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周忠和科技期刊与国家科技发展及公民科学素质提升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进化生物学及古鸟类学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本文根据周忠和院士2021913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十周年回顾暨新时代的科技出版论坛上的相关报告整理并经其本人审定.

您认为科技期刊的主要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忠和: 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创办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的学术期刊《哲学会刊》以来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了3万余种同行评议学术期刊经历了350余年的发展科技期刊仍然具有《哲学会刊》所倡导的四项基本功能一是注册功能即作者学术思想的优先权二是同行评议功能主要目的是保证论文的质量并获取同行认可三是传播功能即把科学发现传播出去四是文献储存功能即以存档形式以备未来的引用和考证.

我认为科技期刊上述基本的核心功能还是依然有效但是可能会发生一些改变一方面是出版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版与传播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另一方面是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期刊的社会功能不断加强包括学术评价、政策制定、成果转化、文化建设等.

举两个小的例子说明科技期刊对社会的影响一个是在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科技期刊发出了很多声音尤其在西方某些国家破坏、干预科学防疫或者科学决策的时候科学界通过期刊发出一些正面的声音另外一个是传统观点认为科技期刊本来是期刊与政治无关但是针对美国总统选举, Science等杂志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可见科技期刊的作用尤其是社会功能在不断加大.

有观点认为科技期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或竞争力您如何认为?

周忠和有研究认为科学传播中心随着科学中心的转移而转移我们知道科学中心从16世纪初的意大利到英国、法国、德国差不多经过400随着科学中心的转移20世纪20年代开始以电子化与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兴起科学中心转移到美国现在很多中国人有良好的期望希望下一个中心转移到中国但是科学中心的转移能否实现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可能还不仅仅是科技本身的问题科学中心转移科技期刊随之也发生了一定的转移这是有一些实例可以佐证的国际上大的出版科技集团比如德国的施普林格、荷兰的爱思唯尔、英国的自然出版集团都源于曾经为科学中心的国家或地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来美国则兴起了很多重要期刊或出版集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研发投入和国际论文产出快速增长目前国际论文总量已攀升至世界第二位高被引论文总数也排位第二此外党和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事业高度重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总数持续快速增长总体还是非常不错的例如, 198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之初国家财政的经费投入只有8000万元, 2021年则达到309亿元这体现了一个共识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的科学研究我国还是非常地重视.

您认为当前我国本土科技期刊的发展是否令人满意有何相关建议?

周忠和基于SCIScopus等国际知名数据库的统计显示我国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外英文期刊统计表明我国SCI收录的期刊对我国SCI论文产出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约40%下降至2020年的约5%, 相比过去我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得比较少这肯定是一个进步但这个趋势对我们出版业来说就不是一个好的现象甚至以中文期刊为主的中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总数在2011年达到峰值之后也缓缓下降因为论文总量有限英文期刊发表多了中文期刊就会少一点呈现下降的趋势.

为加快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近年来中央和有关部委密切出台了一些政策和具体举措. 201811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 20197中国科协等七部门决定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20215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等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我个人认为加快建设我国本土的世界一流期刊十分必要理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科技大国的需求一个国家的科技期刊的数量和高水平的表现也是体现国家实力的一部分因为期刊是科技创新生态链的重要一环可体现国家实力科技期刊可体现学术主导权、话语权也可引领一些标准或规范的制定当前学术交流和出版过程中某些英语媒体对非英语国家学者的忽视有意或者无意包括编委、评审人的选择等现实中是客观存在的此外期刊涉及成果发布的优先权因为时效性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和交流变得很快同样的研究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但是别人发表得快我们就有可能吃潜规则的亏.

二是市场与利益的分配知识交流和传播都需要成本市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将继续存在期刊免费获取了读者不花钱作者就要花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的重要挑战与选择此外科技期刊的出版意味着科研数据和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归属我们进入数据时代谁掌握更多的数据谁就掌握科技和话语的主导权.

三是无形的学术影响力通过优质投稿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结果与学术思想好期刊的主编和编委可以优先掌握这些信息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溢出效应十分明显Nature, Science主编时常到世界主要国家走访接待的规格都不一样一流期刊的论文发表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才、机构等国际评价标准此外我认为科技期刊与科学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包括科研伦理方面其实科技期刊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一部分实际上也事关科学文化的建设.

此外我觉得科技期刊还事关科学研究全球多样性的维护我是做古生物学研究的对生态学略知一二良好的生态多样性是维持一个系统健康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科技出版我相信也同样需要多样性科技出版多样性的需求需要打破地区性的垄断不同地理分布以及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学术出版是国际科学研究生态链的有机组成有利于全球科学发展和维护学术公平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功能和作用近年来似乎有些边缘化您如何认为?

周忠和如何发展中文期刊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两年前我在一个科技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观点之后有些资深编辑不大满意感觉我不太重视中文科技期刊有点误解从科学语言角度来看科学交流语言的演化过程是从希腊语和拉丁语开始的然后是法语、德语、英语目前是英语取代德语成为主导占据绝对的优势. Scopus数据库收录同行评议期刊约2.45万种(科技+人文), 20181~20218这些期刊发表的论文和综述为1129.56万篇其中以英语发表的占94.25%(1064.60万篇), 以中文形式发表的论文总数占2.95%(33.37万篇), 位居第二可见英语在国际科学交流中占绝对优势地位另外SCI收录的9500种科技期刊统计中、日、德、法等8个主要非英语国家的科技论文均主要以英语发表2020年占95%以上.

我曾在德国的Natur Wissenschaften期刊上发表过文章, 2015这本期刊的期刊名也改成了英文使用地区性的语言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效果不会有英文文章好曾经有人讲世界卫生组织没有及时关注到中国的禽流感是因为相关文章发表在中文的期刊上面这个好像是一种抱怨觉得为什么不用英语当然也有很多人在担心英语作为一种通用的语言会带来一些问题.

我曾表达过以英语为主的学术交流的担忧第一是迷信影响因子指标比较高的期刊按照这样的标准似乎成为全球化的趋势这种趋势过去在有些国家比较重视最近有全球蔓延的趋势如果反过来思考什么效果不好说第二是过去自然科学普遍崇尚英语交流现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也有英语蔓延趋势第三是把英语发表作为国际化的趋势缺乏多样性的考虑完全用英语可能会阻碍一些地区的文化或者有特色的科学研究的发展.

现阶段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中文、英文期刊各自承载不同的功能英文期刊担负了国际学术交流的重担中文的科技期刊在拥有广大中文读者的优势条件下应当明确自身的定位(生态位), 并充分考虑哪些具体研究具有区域、文化的独特性中文科技期刊的优势在于更容易被人文学科、决策层关注在科学传播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长远角度来看还承载了文化传承的职能.

科技期刊在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或科学文化建设中如何有效地发挥作用?

周忠和科学素质是科学文化建设的衡量指标之一我国当前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发展社会氛围(“环境”), 但由于文化历史的因素我国科学文化缺少现代科学的基因科学素质提升与科学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科学文化发源于科学共同体我们通常讲科学文化、科学共同体学术文化、科研文化国家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实际上发源于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承担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责任包括科学共同体内部文化的建设以及向社会开展科学传播的责任所以发展科技期刊是科学共同体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科学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性科技出版是科学文化传播的路径之一我们不能低估科技期刊在科学文化和传播方面的重要性. Nature, Science杂志近年来除了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之外在科学传播方面越发重视对科技政策甚至总统选举纯粹的政治方面的一些问题的关注美国国家科学院曾经举办了一个关于科学传播的论坛《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2019年第1期发表了10篇关于科学传播方面的文章内容丰富多彩重要的综合性的科技期刊有很多科普性的内容科技论文和科普性的论文共存这可能是一种趋势.

有关我国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的展望第一是我国的科学研究仍将快速发展以英语为主的科技论文数量和影响(被引用)仍将不断提升第二是英语科技期刊和论文在短期内的统治地位不会改变我国的科技期刊应当努力探索、扩展自身的生态位第三是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出版规模和国际影响不断增强但与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增幅相比仍滞后较多第四是中文科技期刊将会在科学传播、科学教育、科学政策、科学与人文学科的融合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字来源:任胜利周忠和科技期刊与国家科技发展及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科学通报, 2022, 67(3): 242 – 244. https://doi.org/10.1360/TB-2021-1336

全文阅读:周忠和访谈-TB-2021-1336.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899-1339168.html

上一篇:[转载]关于2022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青年人才支持项目申报的通知
下一篇:新时代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的机遇与挑战
收藏 IP: 221.217.23.*| 热度|

9 杨正瓴 许培扬 黄永义 武夷山 谌群芳 王安良 郑永军 朱志敏 李万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