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如椽之笔,做无冕之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porter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记者团 擎如椽之笔,做无冕之王

博文

在喀斯特山区追逐“崭新的每一天”【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

已有 3228 次阅读 2008-3-5 18:39 |个人分类: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

http://news.gscas.ac.cn   时间:2007-12-11 7:37:53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贾宝余
 
 
白晓永在织金洞采集洞穴滴水样后留影。

 

“韬光养晦”——白晓永QQ的昵称,“每一天都是崭新的”——白晓永QQ的个性签名。令人好奇的是,“韬光养晦”与“每一天都是崭新的”的组合,对白晓永意味着什么呢?

在喀斯特山区追逐“崭新的每一天”

白晓永是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喀斯特山区荒漠化研究,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博士论文研究。

  “风从水上走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走过,留下圈圈年轮。”白晓永在一篇题为《在中国西南喀斯特放飞梦想》的文章中以隽永的文笔向自己设问:“从时代的舞台上走过,我应该留下什么呢?”

  他自己的回答是:通过石漠化研究促进喀斯特山区的进步与发展,就是自己在这个时代所承担的使命,也是自己“在这个时代的舞台上要留下的印记。”

  放飞梦想

   荒漠化和石漠化是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而石漠化在中国西南地区是最严重的生态灾难。石漠化是西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和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极大地影响 到中国生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和东西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石漠化能否得到科学有效防治,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社会整体进步。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 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可见国家已经把石漠化治理提到战略高度。

  白晓永出生在碳酸盐岩广布的燕赵大地,儿时就有一个 梦想——做一位与碳酸盐岩紧密相关的喀斯特科学家。“在这个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有成功时的喜悦和欢呼,也有失败时的痛苦和低迷。”在2004年本科毕业 后,他得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世杰的推荐,师从贵州师范大学的熊康宁教授攻读硕士学位。

  读研期间,白晓永师从熊康 宁教授参加了一系列国际、国内的重大项目,包括中意科技合作项目“喀斯特石漠化、生物多样性与人民生活质量”、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中国 科学院支黔项目等等。此外,还参加了贵州40多个重点县市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与项目建议书》的设计研究等。

  3年来,他累计发表论文12篇,协助出版专著2部。白晓永认为:“不管是成功抑或是失败,追逐梦想的过程,对于每个人来说本身就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细细地回味、去慢慢地体会、去深深地珍藏”。

  2007年,白晓永师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信宝攻读博士学位。在张信宝的指导下,他先后参加了国家“973”计划项目“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和相关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前沿领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感动与责任

   贵州省喀斯特山区耕地少、耕地质量差、水利设施缺乏,农村人均基本农田只有0.37亩,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左右。《人民日报》公布的数字是,仅贵 州省每年就因石漠化减少耕地30万亩,而我国石漠化在西南地区以每年2%至4%的速度扩展。喀斯特山区山峦起伏,群峰叠嶂、沟壑纵横、坡陡谷深、怪石嶙 峋、岩崖耸峙。野外考察,不只是烈日暴晒、风吹雨打、寒霜袭人,有时候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两年前,课题组的老前辈杨明德教授和中科院地理所宋林华教授就在前往贵州荔波的途中遇难,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2006年,白晓永随同意大利专家到北盘江花江段考察时也险些遇难。

   除了自然环境的艰苦,白晓永在喀斯特山区还有深刻的感动。“有一次,我们到野外考察,看到一个10岁光景的女孩,背着一个两三岁的男孩在山上放牛,还在 采草药。原来她的父亲外出打工,她的母亲也重病不起,她需要照顾整个家和一头牛、两头猪等等。我为之感动,拿出了100元给她,她却坚持不要,我硬揣在她 的小兜里,赶紧离开。”

  白晓永说:“你可以驱车到贵州的任意一个贫困农村,如果他们看到汽车路过,他们都一定会整齐地站在路边,一起给你行少先队员礼,向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的人以最高待遇。”

   喀斯特石漠化引起的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成长中的科研人员,白晓永深知自己和老师以及同辈们所承担的责 任。对那些身处石漠化山区的人们,自己和老师、同学们帮一次两次是可以的,但长远来看,自己掏钱资助并不是办法,“通过努力把石漠化治理好才是硬道理”。

  “我们在红枫湖流域考察,看见一些牛粪和滋生的细菌流入湖里”,这不仅污染了饮用水源地,也浪费了资源。白晓永向导师反映这个情况, 希望能就此展开研究,这一提议得到了导师的支持和肯定。“我想,真正的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学会采样、做实验,从实验中找结果,更要学会关注民生,从民生的 问题中寻找科研项目。”白晓永说。

  论文写在山河间

  地处贵州北盘江大峡谷花江河南岸的顶坛片区,属典型的喀斯特低热河谷地带,当时,石漠化严重泛滥、岩石裸露、土壤贫瘠、水源奇缺,农业生产条件恶劣、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没有保障,贫困人口占总人口47%,是贵州石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但是,喀斯特地区各族人民顽强地与大自然进行着拼搏,在中国科学院、贵州省、贵州师范大学等部门和单位的联合攻关下,使石漠化的发展得到了逐步遏制,生 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站在214省道上放眼望去,顺着山脚看去,一片片油绿的花椒树毯子般铺向山顶,连片的翠绿层层叠叠、满山遍野。无论是规模还是长势, 都预示着灿烂的发展前景。

  目前,针对国家关于“进一步做好西南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重大需求,白晓永正跟随导师重点研究“西南 喀斯特山地土壤侵蚀过程与水土流失危险度评价”,这一研究将为提出喀斯特退化和石漠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优化调控的理论体系奠定基础。此外,白晓永还感到欣 喜的是,他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科学与社会实践资助专项”的资助。

  他的课题“喀斯特山区土壤允许流失量测算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将分析和探讨土壤允许流失量在不同自然背景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和规律,为计算土壤的净流失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制定合理的水土流失控制目标和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及其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院士2005年夏天在西南喀斯特山区考察工作时说,喀斯特贫困山区条件艰苦,开展科研工作很不容易,需要一种 为科学奉献的精神。研究生在这里工作学习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这对以后的科研工作与人生成长很有裨益,大家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各地的壮丽山河间。

   对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白晓永来讲,他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研究中扮演着科研助手的角色,通过参与科研项目而学习科研,再通过学习科研而取得科研上的更大 突破。他力求每天接触到崭新的现象、数据、文献,力求每天拥有崭新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崭新的精神状态,力求通过今天的努力能够造福广大的喀斯特山区。或 许,这就是他对QQ上个性化签名的有力解释——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韬光养晦”,追逐着西南地区和人生个体“崭新的每一天”。

  (来源:科学时报 2007-12-11 作者:贾宝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893-17069.html

上一篇:“嫦娥”催熟年轻科研骨干【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
下一篇:作科研要有个性【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