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gZ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ongZheng

博文

注塑分析软件史话(一) 精选

已有 8061 次阅读 2012-5-16 10:28 |个人分类:学海泛舟|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style

 
一、难题

历史课告诉我们说,人类经历过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有人把二战以后的时代称为高分子材料时代。高分子材料原本就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叫做天然高分子材料。天然的东西是好东西,但人类若只靠天来供应,就会坐吃山空。为了不坐吃山空,人类必须“替天行道”。结果,上世纪初研制出了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二战期间对合成高分子材料的需求,促使这种新兴材料在战后短短几十年间蓬勃发展起来。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合成高分子的体积产量业已超过金属材料产量的总和。现如今,我们每天都和高分子材料形影不离。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机,眼前的电脑、大厅里的电视机、旅游时用的照相机,哪样不使用塑料或橡胶之类的高分子材料?如果你乘坐汽车,那就等于是坐在一个塑料盒里(图1)。

图1:汽车

但材料只是材料,不是制品。材料和制品的关系是大理石和维纳斯雕像的关系。大理石变成维纳斯像的过程,叫做成型加工。要从高分子材料制造出各类用品,也要经过成型加工。

注塑成型(亦称注射成型),就是常用的成型加工方法之一。在注塑加工中,高分子材料首先从固态熔融成为液态,在压力下流入冷模腔,在模腔冷却的作用下固化,然后脱离模腔,再经过一段时间在空气中冷却,便成了──在很多情况下──废品。这是因为,高分子材料是粘弹性材料,在充模和冷却过程中产生的内部应力只有一小部分松弛掉,大部分“冻结”或残余在模制品中,引起不均匀收缩和翘曲,致使制品的几何尺寸和形状不符合预设的要求。这相当于说,你本想塑造一个维纳斯,结果塑造成了胖大婶。

收缩和翘曲以及其它缺陷往往不可避免,但如同人的缺点,有轻有重,取决于材料、加工条件和模具设计等因素。如果可以在进入实际生产之前通过分析计算,预测出材料在整个加工过程中的变化,便有可能获得最优化的方案,把制品缺陷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然而对注塑问题的严格分析是不容易实现的,一个原因是材料的流变特性非常复杂,除了前面提到的黏弹性外,许多实用的工业材料是半结晶高分子材料以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它们在细观上是非均匀材料。流动诱导的结晶度、晶体形态和纤维取向都对加工过程和产品性能有重要影响。另一个原因是,在实际情况下,模腔的几何形状都十分复杂。想想你的照相机塑料外壳的结构,对模腔的几何形状的复杂性就可以有个大体的了解(图2)。如果把注塑问题用“学术”一点的语言来表述的话,我们要分析的是这样一个问题:“粘弹性非均匀高分子材料在复杂流道中的非稳态、非等温流动及其固化成型过程,以及固化后在无外力约束状态下的形变”。

图2:照相机塑料外壳

二、初期工作

高分子材料流变学和其它相关理论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及数值计算方法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对上述注塑问题进行CAE分析的可能性。所谓CAE,是计算机辅助工程( 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的英文简称。

早期的工作可以追索到1960年Toor等人的尝试。他们用计算机求解了简单流道的充模流动问题。由于当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条件的限制,在一台IBM702上完成一次简单的充模流动计算就要花费20小时。

后继的工作应该提到Barrie(1971), Kamal和Kenig(1972) 以及Williams和 Lord(1975)。这些都可称为前驱性工作。这些工作的重要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但离开广泛的实际应用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著名有限元软件ADINA的创始人Bathe教授写过这样一段话:

“The development of reliable and optimal finite element techniques that will find wide use is most difficult. It is a lot easier to develop finite element methods that can solve specific problems and publish papers, when these methods have no chance of finding wide use. ”

大意是说:“开发可靠的和优化的而且可以广泛应用的有限元分析技术,是最困难的。而开发有限元法来解决某些特定问题,当这些方法无法广泛应用时,就用来发表论文,则容易得多。”

这段话也适用于注塑加工分析技术。应该说,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的工作,还没有走出“解决某些特定问题”和“用来发表论文”的象牙塔。要创造能够通用于注塑加工的各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技术,还要等待兼备理论知识、工程观念和商业胆略的人物的登场。这些人物是谁?他们是怎样完成这“最困难的”工作的?又是怎样互相竞争的?下篇再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063-571508.html

上一篇:春兰秋菊正同时(外一首)
下一篇:注塑分析软件史话(二)
收藏 IP: 220.239.57.*| 热度|

24 武夷山 丁大勇 周普查 黄富强 强涛 陈小斌 杨秀海 曾新林 徐建良 吕喆 吴飞鹏 陈国文 陈湘明 李霞 钟炳 周华 王云才 姚向峰 彭雷 王衍伟 高煌 huxuanlai shatan loujinshan

发表评论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