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yin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yin2009

博文

《李健吾文集》出版发布会召开了 精选

已有 6730 次阅读 2016-7-13 20:5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712日上午930分,由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和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共同组织的《李健吾文集》的发布会在外文所的大会议厅召开了。两个半小时的会议开的很成功。围着长条的会议桌,分坐着一些主要人员,家属和准备发言的人,贴墙和会议厅的后面也坐了一些来听会的人。外文所说明了这次会议的性质:这是一次家庭式的聚会,出席的人都是一个大家庭里的人,共同庆贺这套文集的出版,这就使这次会议充满了亲切感。

所长第一个发言。他谈到了对父亲所怀的虔诚的敬意,特别提到父亲在上海沦陷时期被日本宪兵逮捕后遭受酷刑而不屈的历史,他说,这样一位学者,却是一个斗士,这种斗士是民族赖以继续的榜样,我们对他是念念不忘的,我们举办这样的会议,也会使他在天之灵感到欣慰。会议开端的这个简短的发言亲切而有力。

之后法国文学研究专家郭宏安先生发言,特别评价了我父亲文学评论:李健吾先生不是一位风行一时的批评家,但他是一位其作品会流传久远的批评家。简短而清晰、到位


韩石山先生接着发言,作为一个老乡,从小就听说李健吾父亲的事迹,一位在运城广为人知的辛亥革命烈士,早早地牺牲,却有着一位优秀的后代,作为一位学历史的,他选中了写作《李健吾传》的工作。

   

  我作为家属的代表,占用了太多的时间,32分钟!事后,我的外孙子评价说:说着地道的大白话;计蕾女士则说,不是一篇论文,但是生动,表达了李健吾鲜活的形象;会议司仪陈树才先生会后说,触动了感情,但是却能控制,完整地表述。从这些评价可以看出,我的发言是太口语化了,想起来,真是惭愧,还占了那么多时间,当着那么多专业人士但是,作为家属,我表述了父亲这个文集的出版使我们这些后人感到的兴奋,特别是赶在今年他老人家110岁的正生日的年份。大家来和我们分享,我们特别高兴,属于喜上添喜是,汝龙的儿女一听说这个会议,立刻毫不迟疑地参加了,父辈那一代的友谊中的故事可以是中国文学界里的一段佳话。他们情如兄弟,在各自危难之时,互相惦记。今天父辈在天上欢聚,儿辈在地上相识,能不让人激动?另外,不是文学界的人,我真是不想对他的文学作任何评论,我只想说,父亲曾经是那么勤奋地工作来着,我展示了他记的满满一大厚笔记本的笔记,中文、法文,为了研究司汤达,研究巴尔扎克,读了多少书,记下了多少人对这两位法国作家的评价和介绍,一个充满对文学无限热爱,情感极为充沛的人,在研究法国文学时是多么的严肃和刻苦;而后,我通过出席会议的年轻的张新赞博士,通过对他工作的了解,深深感觉到前辈文学家没有被忘怀,在年轻人的身上继续着,我激动地说,我父亲活着,继续会活下去。我感谢出版社,在今天,这套书,就像一大盆清水,由陈所长端着,年轻的一代人,从盆里一人舀一勺水,泼向这个浮躁的社会,让大家重新理解文学的真正含义。

我确实动了感情,在这样一个家庭式的会议上,说话就只能是大白话了。

会议上,汝企和,如龙的儿子,念了他父亲的一段话,这是汝龙写给巴金的信,这段话真是让人听了会感动得落泪:

“……他有一件事我永生也忘不了。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我们左领右舍天天抄家,打人,空气正十分紧张,不料有一天他来了。那时我的稿费没有了,而且一家人挤在两间小屋里,很狼狈。不知他怎么晓得的,他从提包里拿出一个小包,说这是二百元,你留着过日子吧。因为那时人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注)正考虑给我们每人每月20元生活费,我有自以为有罪,该吃苦,就没要。他默默地走了。那时候我的亲友都断了来往,他的处境也危在旦夕,他竟不怕风险,特意来拉我一把。黄金般的心啊!人能做到这一步不是容易的啊!……我认为,他的文字有光彩,首先因为他的心有光彩。

会议结束了。我们带去的后代了解了一些自己的先祖,我也通过会上大家的发言,深深感觉到,大家说的都是心里话。这个社会尽管充满了浮躁,但是,总体在迈向自由,而自由是文学家,特别是文学批评家所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我期望,这样的文集被人阅读,不仅是赏识,就像韩石山先生所盼望的,有人去仿效,去延续,去实践,希望有新的《咀华集》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我谈到父亲的勤奋,陈树才先生说,这是所有文学研究者的特点。真是这样,他们写出每一篇评论文,就要读多少书,思考对久,做多少功课,付出多少心血。其实行行如此。我的外孙对我说,经商者以为设计者多容易完成一件作品,其实我们的每一笔都要下多少功夫。这个浮躁的社会,在这一点上,大家需要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工作。厚厚的,550万字的《李健吾文集》就是个最好的例证。他的出版就是所有参与者默默艰苦的努力的结果。

                                         2016-7-1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0104-990498.html

上一篇:作 品 和 人 品
下一篇:读过大学后,隔行不隔山,关键在学习
收藏 IP: 123.122.122.*| 热度|

22 郭向云 韩玉芬 武夷山 刘立 左宋林 黄永义 王启云 王德华 汤伯杞 刘光银 韩枫 王勇 袁贤讯 吕洪波 张能立 郭战胜 苏德辰 刘钢 zjzhaokeqin shenlu lab4502 zhucel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