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Y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inYi

博文

ICTAM2012第一天“参会”归来记

已有 5773 次阅读 2012-8-20 22:4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ICTAM2012, 归来记

                        ICTAM2012第一天“参会”归来记
 
倍感荣幸,有机会“参加”在北京召开的ICTAM 2012,而且不用交注册费。作为力学界的顶级会议,ICTAM 2012无疑汇集了大批优秀的力学研究者,呈现出力学在各种“稀奇古怪”的新领域中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大众往往对力学的概念还停留在牛顿阶段,高中课本力学也就是物理的一个部分,也就质点或刚体的运动,然而力学作为一门在严谨性上毫不逊于数学的学科,有着她鲜为人知的一般人无法理解的特殊一面,你可以把她当做数学来研究,也可以将她作为工程的对象,从理到工,从工到理,她都是那么可爱迷人。
这次北京的ICTAM,对于作为未出茅庐的力学研究生的我而言,无疑是一次学习和交流的难得机会,也是膜拜牛人的场合,亲眼见到那些耳熟能详的牛人们,心中依然会是那么激动,同样看到了希望。记得最近一期的晓说中,高晓松说80年代是大师逝去的年代,打那之后,世界再也没有大师出现,人们没有了灯塔,开始迷茫,看不到希望,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状态远不如8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都在走下坡路。我知道,高晓松所说的大师,应该是超脱某个小领域而影响或指引天下的大师,而作为力学界,在力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内还是有大师的,抬头一看,也能发现身边有一些灯塔在照亮着周围,让人感到希望之所在,一个人有希望,才有精神。
在去这次北京的ICTAM听报告前,心里是有一丝隐忧的。因为没有注册,怕去了后,会场工作人员不让进。最后,管他呢,一大早就过去,结果发现可以自由出入,心里不免高兴了许多。下面记录一下“参加”会议的一些零碎之事吧!
我到会场的时候,正是胡海岩院士在致词,随后IUTAM的主席Pedley教授致词,接着是北京ICTAM2012的主席白以龙院士致词。致词总免不了那些套话,只不过换成英语的那种了。但我影响最深刻的是Pedley教授调侃式的讲道“The 2008 Olympics were held in Beijing. And the 2012 OlympicS were held in London. But the 2012 Olympics of MECHANICS were held in Beijing ! Now it's you !”接着下面笑声和掌声就混合起来了。
大会的Opening Lecture由郑哲敏老院士主持,主讲人是北大工学院的陈十一老师,报告内容是多尺度流体力学及模型,介绍了他们组在多尺度模型方面研究流体力学相关基础问题的工作,最后那个关于C919全机流场和涡分布的计算结果很炫。他还在报告中提到了北航孙茂老师、北大李存标老师、清华符松老师的研究成果,最有趣的是,在介绍完孙茂老师在昆虫仿生流体力学方面的工作时,下面一张图是人体游泳的流场示意图,这个图里的人是孙杨,陈十一老师脱口而出说是孙茂,游得有多快,后来连忙回头改口是这是孙杨。最后感觉呢,多尺度的确是力学比较热门的一个方向,随后的流体和固体相关的报告都有很多是关于多尺度的。
随后进入各个分会场,在MS01(mechanical challenges in energy)中听了McMeeting老师关于固体力学在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中的应用,总体来讲,报告与预期差距较大,可能是之前有些关于这方面研究的文献积累了吧。会后,我向McMeeting老师请教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问他在他的模型中是否考虑了锂离子在电极颗粒中扩散的各项异性,因为很多电极材料(比如说Si)对锂离子扩散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他说这个问题是存在的,是他们下一步打算做的工作。正当我要问第二个问题时,这时杨卫院士也过来了,问了McMeeting老师关于这个裂纹在电极颗粒中扩展的问题,他们两来回说了几句,说这个裂纹是电极颗粒的致命伤,需要进一步的精细模型来研究。随后,杨卫院士离开了,我接着杨卫院士的话说,一旦电极颗粒的尺寸低于某个值以后,裂纹可能就无法形成了,这个尺寸大约就几百纳米吧,McMeeting老师说这个阳极的橄榄石的尺寸都在好几十微米,而且颗粒越细不仅加工成本更高,还会因为极容易团聚结块而造成储锂能力下降,后来我又向他介绍了储锂能力特强的硅电极。接着我跟他边走边说,问了第二个问题,锂离子进入或流出电极颗粒时,会引起相变,我问这个相变过程产生的应力水平和锂离子扩散引起的应力水平间的度量,到底需不需要考虑呢?他停了下来,从包里拿出他的苹果电脑,打开PPT给我上了一课。
后面又坐在那个会场没走,听了一个好像是关于CO2储存和回收的报告,不太懂,感觉蛮有意思,就是“稀奇古怪”那种之一吧!
随后我又听了几场打不起精神的报告。金纳米须中孪晶辅助的塑性变形,感觉实验做得很炫,竟然可以操纵金纳米须的拉伸,又辅以MD来验证塑性变形机制,其实孪晶辅助也只是一部分,位错同样存在,德国人做得,感觉很严谨,有实验,又有模拟。电子材料中缺陷的多尺度模拟,感觉是一个在USA的印度人,英语根本听不懂,那个语速啊,神速,基本上是提出了一种用于电子材料的多尺度方法,然后在一个简单的模型上实施算例。等几何形状设计的敏感度分析,是一个韩国学者讲的,这个英语讲的啊,急得我呀,发音比我还不准、比我还难听,对等几何方法不太了解,纯属旁观。庄茁老师的报告听了一半。随后又听了一些关于拓扑优化、纳米结构网络、生物固体材料界面裂纹的几个报告。
还有一个报告是,力学所戴兰宏老师的学术陈艳师姐所做的,关于金属玻璃(BMG)破坏模式转变的内秉尺寸效应,因为以前做过一年多时间的BMG的研究,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成果,但借去年在香港参加BMG8会议的机会,还是了解到了BMG各个方面的研究情况,所以这一次陈艳师姐的报告我能听得很懂,她提出的模型很简洁,但是能很好的给出物理图像,这就是力学的美所在吧,通过简单的模型就能揭示本质。根据她的报告,她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验值吻合得很好!我没有发现什么瑕疵,就是觉得她根据Griffith理论给出了裂纹相关的能量式子(与STZ活化能PK的能量),但我记得Griffith理论是纯弹性能的,好像BMG断裂在微观尺度上有塑性耗散能,于是我就问了问她怎么看这个塑性耗散能,她说这是一个假设。其实,既然模型预测和实验结果那么吻合,这种假设应该就有它成立的理由,只是我还未看透。可能也就是这个提问,让胥老师给看到我了,这是后话了。【其实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胥老师也在那个会议室听报告,事后她说在哪在哪看见我站起来提问,说在那认出我了(因为我们以前从来没见过面,她应该只看过我本科学位证上的照片),我听后,十分惊讶,真不敢相信这么巧合。】
接下来呢,又听了北大方岱宁老师关于采用多尺度电力耦合计算方法研究低维铁电材料表面和尺寸效应的报告,从第一性原理、MD到相场方法,结果很美。然后是匡震邦老先生讲pyroelectric材料中的波传播问题,不太懂,老先生英语讲得很慢、很吃力,但依然坚持,虽然超时,但尤为敬佩。接下来就是固体力学界“两刚两健”之一的西北大学(USA的)的黄永刚老师了,讲了表皮电子器件的力学问题,非常有趣,一个简洁的力学模型给出了设计人体表皮柔性电子器件(比如传感器等等之类的)的准则,再一次展现了力学的美妙,这可能也是“稀奇古怪”那种之一吧!有个插曲,我看到黄克智老院士也来了,等黄永刚老师做完报告后,黄克智老院士和黄永刚老师,加上几个学生,立刻一起走了,离开了会议室,可能很忙吧。第一次听到大牛人黄永刚老师报告现场版,心里很激动,当然,我不是追星族那种,没有那种拿着一张纸、笔记本或者一件衣服什么的跑过去找他签名的那种激动。接下来几天,“两刚两健”的其他三位不知道会不会登场,没仔细看会议全程安排。
剩下的事呢,就是令我最为激动的了,也是今天最开心的事、今天最有收获的事了。在黄永刚老师报告结束后,突然胥老师出现在我面前,问我是不是易敏,我吓了一跳,既惊讶又欢喜,竟然在会场见面了,而且还坐在同一排,可能我没注意到胥老师吧,本来胥老师email来说如果联系不上的话,明天中午1点10分在大厅接待处见面的。随后,胥老师和我坐在大厅休息区谈了许久,具体内容就不在此透露了,反正我很高兴,感觉自己又有了梦想,看到了希望。7点是reception welcome,我没有注册,当然是不能进去的,胥老师呢,人很好,打电话问她那些参会的但不来reception welcome的朋友,看能不能拿到他们的入场卷带我进去,结果虽然没成,但真的十分感谢胥老师。胥老师,在学术上可以说是年轻有为的那一种,第一次见面,她的人好,那没法说了,真是相见恨晚哪!哦,更凑巧的是,我们都是湖南衡阳的,简直巧合的让人难以置信。
今天就记录到这,明天继续ICTAM 2012的第二天之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9573-604207.html


下一篇:ICTAM2012第二天“参会”归来记
收藏 IP: 58.194.224.*| 热度|

3 高绪仁 王军强 张晶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1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