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ci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anghuanzhi

博文

开放式创新

已有 4718 次阅读 2021-6-27 18:00 |个人分类:创新地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开放式创新.md
1.
开放式创新的概念
互联网创新与开放式创 新成为新经济组织技术创新的两种新模式。互 联 网 创 新又可以分 为 两 种 类 型:一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 技术创新,致力于利 用 大 数 据、数 据 挖 掘、人 工 智 能、机 器学习、泛在计算与云技术等新兴技术,开 发 出 更 加 智 能化的产品或服务;二是技术创新的互联网化,强 调 通 过搭建以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平台,将内部信息网络与 外部资源网 络 连 接 在 一 起,从而共享与整合内外部知 识资源,实现多主体间协同技术创新.开 放 式 创 新 旨在通过开 放达到两个方面的目的:一 是 整 合 内 外 部资源,强化 组 织 创 新 能 力、缩 短 创 新 周 期、降 低 创 新 风险;二是引入先导 型 客 户、潜 在 客 户、供 应 商 的 知 识, 增强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客户导向性与市场针对性,从 而保障技术创新价值目标 的实现。从 以 上 分 析 可 知,第二种类型的互联网创新实际上是开放式创新的 一种手段;而开放式创新的第二重目标,实 际 上 其 志 已 经不在技术开发,而在于技术成果的商业实现。

ref:
王方,2016

ref:
王方,2016

商业模式创新将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目标更加推 进一步,商业模式是组织推动商业活动并实现价值增 值的逻辑与方法,通 常 包 含 产 品、财 务、顾 客、内 部 流 程 等4个维度,它们可以进一步分解为10个方 面 的 要 素:价值主张、顾客细 分、分 销 渠 道、顾 客 关 系、成 本、收 入、利润、能力、价值结构、合作伙伴等。我国 大 多 数 新经济组织都 是 围 绕 上 述10种要素进行创新而获得 竞争优势 的:提出新的价值主张,例 如 滴 滴 的 分 享 理 念;开拓新的 分 销 渠 道,例如小米的网上直销模式;重 新定义收入来源渠道,例如余额宝的盈利模式;引 入 新 的合作伙伴,例如阿里巴巴牵头整合快递企业的资源 网络,打造一体化的供 应 链 平 台;找到降低成本的新方 案,例如小米和海尔等利用众包平台降低技术创新的 成本支出等。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 是两个存在显著区别的创新模式,二 者 在 目 标、理 念、 功能等方面 都 有 着 本 质 区 别。然 而,当一个企业组织 把二者纳入到同一个创新体系、在同一过程中实施时, 它们之间必然会产生作用关系;这种关系既意味着潜 在的资源竞争与理念上的冲突,也意味着需要调和与 平衡。只有做到二者的共存与互促,才能让它们共同 驱动组织的平稳、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都成为其产生新动力、实 现新价值的 源 泉,技术与商业模式的耦合变迁及动态 演化,为新经济组织的创新成长路径提供了更多可能, 既可以技术创新驱动商业模式实 现,也可以商业模式 创新引 导 技 术 创 新,还可以是二者耦合 协同与共演。 企业组织在固有的商业模式下按照计划执行技术创新 活动方案,这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快速 变 迁、竞 争 激 烈、新奇多样的新经济环境的需求,不能持续更新商业 模式的企业组织即使技术实力再强大也可能在商业上 失败。而一旦将商业模式创新放到技术创新同等重要 的战略地位,那就意味着新经济环境中企业组织的创 新管理体系 更 为 复 杂;在同时驱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 式创新时保持二者的关系协调与能力协同,将 成 为 创 新战略的重点.


ref:
高良谋 马文甲,2014

ref:
高良谋 马文甲,2014

ref:
高良谋 马文甲,2014


ref:
高良谋 马文甲,2014

对未来研究主题,高良谋 马文甲(2014)指出:
1)
一些产学研联盟、产业创新联盟亦是由政府主导形成。这些行为对开放式创新与绩效的关系有何影响?影响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仍需要进行研究。
余菲菲 (2015)将中小企业的结盟能力分为亲缘关系型、依赖政府型、市场寻求型与科研攻关型四种类型,指出不同类型的结盟能力将影响中小企业采用不同的开放创新模式(外部伙伴选择、开放地域范围、联盟关系和创新活动类型)


ref:
余菲菲 (2015)

2)国有企业占相对的主导地位,控制着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拥有丰裕的创新资源,它的开放式创新动机和方式与资源相对较少的民营企业有何差异?目前研究并未对企业类型进行区分,分类和对比研究这些企业的开放式创新行为对提升我国整体创新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3)
企业员工的买入(buy-in)、对外联系(relate-out)和出售(sell-out)都是对开放式创新的积极态度(Lichtenthaler2011),而且他们的组织 公 民 行 为 对 开 放 式 创 新 具 有 促 进 作 用(Muzamil &Sharan2011)。因此,开放式创新中的个人因素应成为关注的重点。
4)
开放式创新已成为开发产业集群的区域知识能力(regional knowledge capabilities)和系统创新能力(systemic innovation strengths)以应对外部知识的不对称性的重要工具(Cooke2005),将产业纳入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对象是未来研究的又一趋势。



ref
:张 艺1,许 治2,朱桂龙,2018


ref
:刘静华1,喻登科1,周 荣,2019
组织间依赖的视角,吕文晶1,2, 陈 劲1,2, 汪欢吉(2017)认为组织间依赖是组织单元之间彼此影响的程度,这种影响可能来源于组织对资源 的需求、交易关系的深度和紧密程度、组织在所处网络中的结构特征等各个方面,依赖程度的 不同决定了组织权力的大小。




ref
:吕文晶1,2, 陈 劲1,2, 汪欢吉,2017

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陈 劲1,2,吕文晶(2018)指出目前创新研究忽视了服务创新、金融创新、商 业模式创新、低技术创新或其他类型的创新。只注重创新数量而不考虑创新质量和 新颖性现状。创新实践越来越多地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而 非仅仅关 注 大 企 业 在 创 新 中 的 作 用。
早期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创新活 动者之间的地理邻近是促进合作创新的重要因素。 创新主体间地理邻近带来的沟通便利和相互信任均 使得合作创新关系易于建立,进而提升创新绩 效(MANSFIELD  E,LEE  J Y,1996;PONDS  R,VAN OORT F,FRENKEN K,2007)。而 Powell和 Giannella(2010)则提出,由来 自不同区域的技术人员构成的合作网络的整体创新 绩效更好。GHISETTI  C,MARZUCCHI  A,MONTRESOR S(2014)在 研究 OI合作时,也将地域差异作为控制变量。还 有一些文献分析了地理距离与产学研合作倾向的关 系(王毅,吴贵生,2001; MUSCIO A,2013)

ref:
戴亦舒,叶丽莎,董小英,2018


ref
:胡海波,卢海涛,毛纯兵,2019

王 军 李燕萍(2019)指出华强北创新生态构建的特征成为华强北创新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特征主要体现为: 组织规模的微型化、经营范围的多元化、外部关系的开源性、目标实现的客户导向、 路径选择的智能化。
由开放式创新理论知: 企业获得创新资源的方式和 渠道越多样,可利用的创新资源越丰富[9],可开展越多的 创新研发活动,创新能力提高得愈快,最终获得的创新绩 效愈好。即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取决于所能获得和利用 的创新资源量[10]。而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越多元,越能接 触到丰富的技术知识等创新资源,创新绩效愈好。但是 企业从外部获得的技术知识等创新资源并不能直接自动 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需借助于一个核心要 素———企业吸收能力来获取、消化、吸收和转化(翟瑞瑞1 ,陈 岩1 ,姜鹏飞,2016)

Ref:
翟瑞瑞1 ,陈 岩1 ,姜鹏飞,2016
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创新过程的时序发生过程看,顾客嵌入式创 新在企业创意萌芽的基础阶段起到了关键作用,顾 客对现有产品的体验为企业提供了创意萌芽所需的 技术信息,在此基础上,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对技术障碍进行攻关从而实现技术创新过程。顾客嵌入 式开放创新的价值生成过程经历了信息搜寻、联合 创新、商业化这三个阶段。在企业的信息搜集阶 段,顾客嵌入式开放创新环境为顾客对现有产品提 供信息反馈,这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 源,并为企业指明了创新方向; 在企业联合创新阶 段,作为中心控制者的企业根据顾客对技术 和产品的期望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根据企 业技术创新目标选择合适的企业外部创新主体和创 新资源进行联合创新活动; 最后,企业通过商业化 过程完成了技术到产品的市场化过程。此外,在顾 客高度嵌入的开放环境中,产品的市场化过程又同 时伴随着顾客对企业创新方向的再次评价,这为企 业寻找技术差距、实现持续创新提供了创意和指导(许爱萍,2015)。


Ref:
段晶晶,2014

何郁冰曾益(2012)指出目前开放式创新模 式的划分方法主要有单维度和多维度两种。根据资 源/知识的流向,利用单维度方法可将开放式创新划分为内向型(inbound)和外向 型(outbound)两 种 模 式[16]。多维度划分标准有多种,包括创新过程和结 果[15]、技术探索和技术 利 用[17]、创新 过 程 和 商 业 化[18]、知识流动方向和涉及经济交易[19]等。综观已 有研究,目前尚缺乏明晰的模式划分判别标准,原因 是:开放式创新融合了合作研发、技术联盟、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模式,只用简单的知识/资源的内外流动 很难对其进行划分;利用多维度方法划分的类型过多,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指导价值。另外,开放式创新 模式在企业创新过程中是动态变化的,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方向和程度要与内部支撑机制(如企业内 部资源基础、组织文化等)和外部环境(行业特征等) 相匹配[3,20-21],但 目 前 文 献 对 根 据 企 业内 外 环 境 进 行模式选择的规律尚缺乏研究。开放度的测量是实证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学 者们 一 般 采 用 5 分 或 7 分 Likert 量 表 进 行度 量[16,23,35],而他们选择的测度指标却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学者用外部创新者的合作程度表征开放程度, 用合作对象的数量和沟通频率衡量开放度。例如:Katila和Ahuja从深度(企业使用已有知识的频 率)和广度(企业搜索新知识的范围)两个维度分 析企业外部技术搜索战略[37];Knudsen用企业与外部伙伴合作完成的研发项目数来衡量开放度[38]。 但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难以全面反映企业与外部环 境的互动关系,并且学者们划分开放式创新模式的 标准也不统一[31],如Faems等选取了6个外部合作 者测量开放 度,Laursen和 Salter的 题 项 则 包 括16 个外部合作者[26]。在数据来源方面,大多学者采用 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或官方组织的创新调查统计数据进行研 究[31]。例 如:Laursen和 Salter采 用 的 是 英国共同 体 创 新 调 查数 据[26];陈 劲、陈 钰 芬 利 用 的是中国209个大中型企业数据[35];Faems等采用 的是20022004年比利时制造业的社会调查统计 数据;Batterink采 用 的 是 19942004荷 兰 的 社 会 创新调查数据[31]。主要结论:从长期来看,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及 竞争优势的关系是非线性关系,受到企业内部能力 的影响以及各种组织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调控。开放式创新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该结论 不受国别、产业、组织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关于创新开放度对创 新绩效的影响有正向、倒 U 型、反向等多种结论。 结论存在分歧的一个可能原因是没有考虑到企业吸收能力与开放度的交互影响及匹配,吸收能力是企 业从开放式创新中获益的关键因素,但对这一变量 的在其中的作用尚缺乏探讨,而且也缺乏区分不同 的开放模式对绩效的不同影响效应。未来研究可以从产品/技术生命周期、某一创新从概念化到商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等角度,构建 更全面的开放式创新框架。曹 勇 李 杨(2011)创新开放度概念的定义涵盖了外部创新源、组织模式、知识治理三个维度,对企业创新开 放度的度量不应局限在单一维度,而应该同时综合考 虑三个维度,用其共同的潜因子来体现企业创新的开放程度。
来源: https://d.docs.live.net/42d3c22e6e86819e/创新环境.docx
彭正龙 , 海花 , 王 晓 灵(2011)识别开放式 创新 与封 闭式创新 的差异 , 界定资源共享度的概念 , 并将其作 为开放式创新 与封闭式创 新 的比较基础 , 并提出资源共享度 三个维度 ( 资源共享 宽度 、 资源共享深度和资源共享强度 ) 的测度方 法。

王永贵 马 双 杨宏恩(2015) 基于组织间知识 转移理论和 MOA 框架,研究了知识传授方和 知识接受方的动机、机会和能力如何转化并提升创 新能力的具体过程。

Ref
:王永贵 马 双 杨宏恩,2015
网络环境下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融合创新互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研发等主题将不断涌现,丰富并全面提升开放式创新理论研究体系的内涵。
在企业外部因素和创新绩效的关系方面,陈劲等对 221 家中国高科技企业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运用层级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集聚程度较低时,专业化集聚有利于创新,多样化集聚抑制创新,而集聚程度较高时,专业化集聚不利于创新,多样化集聚促进创新。此外,企业开放式的创新战略能够有效提高多样化集聚对创新绩效的影响。KANG HKANG J(2009)探究了外部知识和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发现非正式网络转移的信息和技术的获得与技术创新绩效是正相关关系,而研发联盟与技术创新绩效呈倒 U 型关系。说明外部知识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外部知识获取渠道不同而不同。 那么我国社会网络中的关系对企业开放式创新有何影响?


ref
:段 光,2016

外部知识源。大量研究显示知识溢出是有空间边界的(Bottazzi and Peri, 2003),有赖于知识源所在特定区域的制度框架(Asheim and Gertler, 2005Cooke, 2001Tödtling et al., 2013)。这暗示知识密集型区域得益于创新过程和信息交换过程中更多的资源可得性和服务支持,较落后地区有更多本地知识溢出。这同时意味着当维持本地知识溢出的区域能力有限时,本地组织需要通过合作、国际合作伙伴和联盟以及全球网络的其它形式等,提升知识交换质量和获得外部先进知识(Grillitsch and Nilsson, 2015)。因此,除了本地知识网络,外部连接对创新同样重要(Tödtling and Trippl 2005;De Noni et al. 2018)Laursen and Salter (2006)界定了2个测量开放性的变量:深度与宽度。其中宽度用各种创新活动中外部合作者数量表示,而深度用每次合作的互动强度表示。D’Ambrosio et al. (2017)对不同尺度区域的实证进一步发现在本地尺度上,采取更多样化的策略(更大的宽度)将促进创新,而在全局尺度,更深的合作对创新最有利。而Eisingerich et al. (2010)则指出高水平区域集聚点都是由宽度和深度同时支撑的,并宽度和深度对创新力的效应随环境不确定性的增长而增长。如跨国企业通过建立和促进空间分散的知识的联系,实现国际知识搜寻与新组合,有利于本地企业创新。Wang and Wu (2016)(Wang C. C., Wu A. (2016)Geographical FDI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innovation of indigenous firms inChina.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 25: 895–906.)2009年电子工业为例,发现外企在本地的创新活动显著提升了与其共存的本地企业的产品的出口份额。尽管进口产品能促进本地新产品的推出,但嵌入在进口品中的隐性知识由于缺乏互动交流而阻碍了进口品更大程度地促进本地新产品的推出(Zhu et al.2017.Zhu S., Hey C., Zhou Y.(2017) How to jump further and catch up? Path-breaking in an uneven industryspace.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 17: 521–545.)Miguélez and Moreno (2015)指出区域吸收能力是欧洲通过发明者移动及其网络实现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创新的关键因素。此外,跨国分支机构由于缺乏本地市场知识需要较长时间融入本地生产网络,或者由于商业机密阻止知识传播。Alessia Lo Turco, Daniela Maggioni(2019)检验了特定产品与国外分支的技术相关度对本地企业成长为该特定产品及相关产品生产领导者的概率,并进一步检验了从跨国企业分支机构的何种转移对于本地企业推出新产品是有效的。利用企业数据库,将外国企业定义为占股不低于10%。技术相关度由61996Harmonised system(1996-HS)世界贸易流计算,综合1996-HS2002CPA得到HCPA。他们还利用10PRODTR码记录本地新品的定义:若一个PRODTR产品不在HCPA,则视为本地新品,即对本企业和本地市场而言均是新的。企业样本锁定在研究期内推出本地新品的企业。结果显示一个企业引入区域新品的概率受与其共存的外企产品的相关度的影响,而单纯进口新品和与本地企业共存都无此效果,但当考察企业新品时,这种显著性不复存在。从产品复杂度上,产品越复杂,受共存外企产品相关度的影响越大,而产品越简单,则受共存本地企业相关度的影响越大。这说明跨国企业拥有的生产能力排外性越强,与其共存的本地企业与其进行人力资本和社会互动以获取默认知识的效果越有效。政策含义是FDI带来是知识传播是区域摆脱路径依赖的有效工具,而本地企业的吸收能力则显著调节了本地企业对FDI扩散知识的吸收。Lin,Cao and Cottam (2019)关注中小企业日益增长的国际网络和知识获取行为,并探讨了领导者国际视野和取向对企业知识获取行为及其绩效的影响。Piers Thompson(2019)区分了产品/过程创新,以及独立与开放创新,研究外资对不同过程和方式创新的影响。Dahlander and Gann (2010)认为开放创新至少有2个维度:知识流入与流出,和是否有市场交易。知识流入指外部知识用于自身创新,流出则是自身知识为他人所用。有市场交易指存在信息在市场中的交易。无市场交易则指主要通过协作网络实现创新。利用英国2015-2016企业普查数据,他们发现外资企业能促进实施开放创新策略的本地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出口,但对过程创新,对实施独立创新策略的企业出口增长最为显著。有关外部知识源的一个研究方向是外部知识源通过刺激本地创新刺破了本地的路径依赖,如rud and Karnøe (2001)从企业家视角指出有想法的个体的桥接资源的有意识行动可以创造新路径。路径依赖的相关文献主要有3支。其一是技术领域内的锁定(David’s, 1985, 1988);其二是源自外部性和学习机制的动态递增效应 (Arthur(1987, 1994);其三是制度环境(正式与非正式各类法律与社会规范)和制度安排(各种组织形式,如公司、政府、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等)的自我强化现象( North (1990);Setterfield (1997))。但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锁定与演化经济学中变化不可逆和均衡不存在的基本观点有悖Martin (2010) ;二是路径依赖的好坏之分低估了经济异质性的复杂性(Coenenet al, 2015);对外部冲击与路径依赖的影响关注不足,比如路径解锁如何依赖于外部重要知识刺破了先前的技术平衡 (Coenen et al, 2015; Boschma et al, 2017)。在创新与路径依赖领域,存在2种观点,其一认为区域水平创新能力的不足阻碍了区域产业变化,且这种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区域政策(Goddard et al, 2012, 2013)。其二强调区域产业变化主要由其内部因素决定,近来这支文献关注区域异质性( McCann and Ortega-Argiles, 2013),他们认为高度专业化区域不一定遭遇锁定效应,这还取决于人口规模和区域经济环境。在城市区域,多样化和专业化区域间初创企业比重差异可能比期望值要小。
当前研究主要聚焦在北美和欧洲,对发展中国家关注不足,仅有少量研究(AnthonyHowell(2019))
关于自选择性,一些研究利用历史被迫迁移数据来减少自选择的影响(Waldinger,2010, 2016; Moser et al., 2014)Rasmus Bode,et al(2019)选择二战后被迫参与专业相似英国企业合作的德国专家作为样本,并设置社会邻近且参与前个体特征相似但未参与英国企业合作的瑞士和德国专家为控制组,在排除掉自选择效应后,考察认知相关与社会相关对流动后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发现认知相关有更大的影响,但这里控制组的选取很可能并未完全控制住其它影响因素,比如英国企业选择其合作的德国专家本身是否也包含自选择性?此外德国专家与英国企业合作所获取的资源是否是控制组的瑞士和德国专家所能获取的?

https://scholar.google.com/scholar?hl=en&start=50&as_sdt=0,5&sciodt=0,5&cites=17993411159784465085&scipsc=
2.
开放式创新的空间化
2.1
全球创新网络
区域创新网络、企业创新网络、国家创新 系统与全球创新网络。自1991年ResearchPolicy 的创 新 者 网 络(NetworksofInnovators)〔14〕研究专集中首次出现创新网络这一概念以来,这种整合企业内外部资 源的创新形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已形成较完备的体系。 通常,将创新网络分为区域创新网络和企业创 新网络两个层次进行研究。区域创新网络指地方 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 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15〕,侧重研 究在特定区域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例如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16〕、高新区创新网络〔17〕〔18〕、美国硅 谷和128 号公 路〔19〕〔20〕〔21〕等,是 基 于 网 络 层 次 的 研 究视角。其中,产业集群为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22〕,可以看作区 域创新网络的相同产业网络研究。企业创新网络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形成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 系 的 总 体 结 构〔23〕,以 核 心 企 业 作 为 研 究出发点,是基于企业层次的研究视角。全球创新网络的研究途径接近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视角。在全球范围内搜寻知识资源为己所用, 建立与外界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联系,是全球创新 网络的主要研究内容。全球创新网络以某一企业为 出发点,研究核心企业与外部的互动行为,符合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思路。但由于全球创新网络采用一 种高度开放的管理模式,企业边界模糊,因而又不同 于一般企业创新网络。 同时,全球创新网络扩展了传统区域创新网络 的区域范围。区域创新网络侧重于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行为主体 研 究,相 对 较 封 闭,大 多 数 学 者 采 用区域创新系统这一概念进行此类内容的研究,例如本地创新网络、产业集群等领域都是重点研究特 定地域内的网络联系。而全球创新网络在全球范围 内选择网络伙伴,将区域扩展至全球,内部系统将被 破坏或出现潜在危机〔9〕,同时也改变了区域创新网络因过度嵌入而引起的日益封闭的瓶颈状态〔13〕。 与区域创新网络、企业创新网络相比,全球创新 网络将核心企业的目标与合作者的目标结合起来, 是基于价值网络的研究视角。全球创新网络的价值是在彼此高度依赖的关系下合作产生的,合作者目 标相互结合的程度及对互补资源投资的承诺是全球 创新网络实现创新的基础〔13〕。 此外,全球创新网络与国家创新体系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弗里曼于1987明确提出了国家创新 系统概念,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存在于公共产业部 门和私人产业部门的,决定新技术的产生、引进和扩 散的各种制度所构成的网络〔24〕。可以看出,国家创新体系是在特定国家范围内,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 相融合而共同构成的,是相对封闭系统的研究。而 全球创新网络研究虽也涉及创新环境,但研究的是 无边界的创新环境,范围更广泛。从本组相关概念的辨析可知,全球创新网络主 要是从网络价值层面进行研究,关注共同价值的创 造。相对于企业创新网络而言,企业边界模糊,在关 注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关注合作者的目标;相对于区域创新网络而言,全球创新网络不仅地域范围扩大, 而且更具开放性。
集 成 创 新、分 布 式 创 新 与 全 球 创新 网 络。集成创新、分布式创新等创新理论也考虑如何 利用外部资源,通过本组概念辨析,可以明确全球创 新网络在利用外部知识资源上的独特之处。 集成创新最早是由Iansiti在1998年提出,Ian-siti将其定 义 为以创造技术可供资源和技术应用 关联环境之间的匹配为目标的调查、评估和提炼的 活动集合〔26〕。集成创新强调技术供给与需求之 间的匹配,通过开放的产品建构和企业互动集成各 种技术资源〔27〕,内 容 包 括技 术 集 成、知 识 集 成 和 组 织集成〔28〕,或战 略 集 成、资 源 集 成、知 识 集 成、时 间 集成和能力 集 成〔29〕,既 关 注 如 何整 合 外 部 资 源,又 强调通过集成获取外界资源的所有权。全球创新网 络在形式上也是一种集成,在全球范围内搜索有 用资源加以利用,但通常无需获得所用资源的所有 权,合作形式更多样。 分布式创新是指创新所需要的技术和其他能力在一系列企业和其他知识创造机构之间广泛分 布〔30〕,是分布于 不 同 地 域 的 各 子 公 司 或 不 同 地 域 的企业间的创新合作〔31〕,侧重于不同地域发生的分 布式特点。全球创新网络也是从外部不同地区获得 资源,但是,分布式创新思维将外部资源看作相对静态的、受空间限制的资源,而全球创新网络更倾向于 将外部资源看作动态的、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 减弱空间限制的资源。 从本组相关概念辨析可知,全球创新网络在全 球范围内选取可利用资源,重点关注资源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并将其视为不受空间限制的动态资源。开放式创新与全球创新网络 全球创新网络是开放式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应用 的一种形式。开放式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亨利·切萨布鲁夫(ChesbroughHenryWilliam,2003)在《开放式 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一书中提 出。开放式创新是相对于封闭式创新而言,是在 知识更新速度更快、分布更广以及研发界限日益模 糊的情况下出现的。Chesbrough认为,开放式创新就是可以从企业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有价值的创 意,其商业化路径也可以从企业内部和外部进行,从 而将外部创意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作用上升到和内部 创 意 以 及 内 部 市 场 化 渠 道 同 等 重 要 的 地 位〔2〕51-52。 全球创新网络具备开放式创新的开放性、资源流动的两大特性。开放式创新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模糊企业边界,较以往封闭式创新企业的高度封 闭、合作式创新企业的有限开放,发展到了高度开放 的程度。全球创新网络也如此,为利用外部资源,与外界建立技 术 合 作、技 术 联 盟、利 用 外 界 技 术 平 台 等,将企业创新范围从内部扩展到外部,很多创新均 有外部人员参加,甚至外部人员可能成为创新主体。此外,开放式创新还具备一种特性,即包括资源流入 和资源流出两种形式,不但强调有效利用外部资源, 还鼓励将内部闲置资源进行外部市场化。而全球创 新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可用资源,例如通过互联网在全球征集技术创意,同时也参与其他企业的全 球搜索,即将内部某些知识产权授权或转让给全球 范围的其他企业,也进行资源流入和流出。全球创 新网络与开放式创新之间的关系,参见图2。从本组相关概念辨析可知,全球创新网络与开 放式创新具有同样高度的开放性,更侧重于在全球 范围内的资源利用。但是,由于全球创新网络是在 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利用,各国法规制度、企业文化差异、外部环境变化等影响因素众多,尤其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较复杂,因而企业在采用全球创新网络 战略时,与一般的开放式创新略有差异(马琳吴金希,2011)

2.2
当地网络、海外网络与跨国创业
创业过程是创业者利用知识和资源创建新组 织的过程(Aldrich,2001)。在转型经济中,创业企业会更多地利用嵌入 性关系,而不是市场性关系(李新春,2009)。嵌入东道国当地网络可以帮 助 跨 国 创 业企业获取东道国当地资源,而嵌入海外网 络 则 更有利于其开展国际知识学习。
当地网络主要包括制度网络和商业网络,其中制度网络能提供政府资助、政策性融资、政府组织的产学研合作和联合技术攻关等,而商业网络则有助于获取产品、市场等方面的当地运营 知 识(Steensma等,2008),例如嵌 入当地同行网络有利于跨国创业企业通过合作从当地 同 行那里获 取 知 识 资 源(Li等,2010);嵌入 当 地中 介机构网络有利于跨国创业企业获取相关专业信 息、必 要 的 咨 询 服 务 和 各 种 资 源 (Zhang 等, 2010);嵌入当地研究机构网络有助于同当地研究机构开展有效的合作研发,促进产学研合作以 获 取相关的技 术 知 识(Palakrishnan,2008);与当 地 客户建立和保持关系,可以弥补跨国创业企业缺 乏当地市场运作经验的缺陷(王耀辉,2005),通过 获取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来提高构建和整合资源 的效率(郭海,2010)。此外,对创业者自身而言,技 术创新、新产品开发能力、跨国创 业 者 的 受 教育背景(杨建东,2010)。
评论:从这一视角看,一个城市是否能吸引海外创业者,就在于海外创业者能否低成本地嵌入当地网络。

根据经济功能,海外网络可分为技术网络和 市场网络(Andersson等,2001)。海 外 技 术 网 络 是跨国创业者与海外科研机构建立的以实现学习创新为目标的关系网络。在实施跨国 创 业 以 后, 跨国创业者通常通过保持自己在海外的关系来维 持与海外技术网络的联系,因而在跨国创业过 程 中仍 然 能 够开 展 跨 国 界 研 发 和 知 识 获 取 活 动 (Kristiansen,2004)。具体而言,跨国创业者在跨 国创业过程中大多与自己的海外导师、同事、亲朋好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还会邀请他们参加自 己的跨国创业团队,或者聘用他们在海外从事相关 研发活动。保持和发展海外关系,是跨国创业者确 保自己长期嵌入海外技术网络的重要途径,并且能够帮助他们及时获得相关的国际最新资讯,密切跟 踪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开展新产品国际合作 研发。海外市场网络是跨国创业企业与海外客户 和供应商建立的以适应国际市场和环境为目的的业务网络。不少跨国创业者曾经在国外大公司工 作过,有的还直接从事过国际营销工作。他们的国 际市场经验背景是跨国创业企业早期海外业务的 主要来源,而跨国创业者的海外市场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国际社会资本是决定跨国创业企业国际市 场决策和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因素(Athanassiou等, 2002),也是跨国创业企业开展海外业务、与海外客 户和供应商建立和保持关系的重要手段。
将知识学习分为探索性学习和开发性学习。海外技术网络有利于跨国创业企业开展探索性学 习,而嵌入海外市场网络则能帮助它们开展开发性学习(Hagedoorn等,2002)。海外技术网络影响跨国创业企业探索性学习的主要有以下途径。其一是创新搜寻(Winter,1984)。Rothaermel等(2009)研究发现,由海外研究性大学和政府实验室等构成的技术网络是跨国创业企业 通过开展国际探索性学习获取国际前沿技术知识 的主要外部来源,能够帮助它们实现卓有成效的远 程创新搜寻和突破性创新。其二是成员多样性及由此带来的广阔的知识空间。开展开发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并卓有成效地利用特定的已有 知识,因此,要求在深入理解和掌握特定知识的基 础上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利用(窦红 兵,2010)。嵌 入 海 外 市 场网络,不仅意味着能够通过及时学习和掌握国 外 市场知识来提高识别国际商机的警觉性并降低市 场开发风险(Coviello,1995),而且还意味着更加 主动、积极地寻求学习机会(Lumpkin等,2005),密切注视全球产品和市场需求变化动态,及时 开 拓海外利基市场。
根 据 协 同 网 络理论,跨国创业企业正是通过同时嵌入东道 国 当地网络和海外网络来获取当地资源并开展国际 知识学习的。跨国创业企业的双重网络嵌入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Jack,2008)。

Ref:
海外人才跨国创业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_基于双重网络嵌入视角_何会涛
总体上,跨国创业企业首先应该不断融入东道 国当地的产业网络、集群网络和社会网络,与东道 国当地的企业、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及其他组织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融入东道 国当地社会网络是跨国创业企业获取东道国当地 资源、实现成长的基本前提。其次,跨国创业企业 应充分利用其海外关系网络,通过与海外跨国公 司、国际中介组织、国际供应商和科研机构建立和 保持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来强化自身的国际知识 学习,通过在国际范围内持续开展探索性学习 和 开发性学习来为其持续成长提供动力和保障。最后,跨国创业企业要实现持续成长的关键就在 于 在两种网络嵌入之间实现动态均衡,在创业初 期 应该多关注与东道国当地机构和组织的合作,通 过东道国当地网络来充分获取当地资源;而在新 企业成长阶段,就应该更加注重与海外机构和 组 织的合作,以保持国际知识学习和创 新(丁良超,2015)。跨 国 创 业企业应该努力实现东道国当地网络嵌入和海外 网络嵌入的动态均衡,以便实现两种网络资源 的 优势互补和整合利用。
评论:。既有的创业企业网络嵌入研究大多基 于静态分析的视角,没有对网络嵌入动态性问 题 进行深入的探讨(蔡莉,2010);现有研究更多地沿用西方工具主义概念框架和理论 体系,尚未充分探讨转型经济背景下创业企业关系 网络的内涵、属性、分类和对创业作用差异等问题;跨国创业成长绩效也是一个情境依赖性极强的多维构念,不同的网络嵌入对跨 国创业成长绩效的不同构成维度会产生不同的影 响(何会涛,袁勇志,2012)。

Ref
:李乾文,蔡慧慧,2016
郑 准 等 通 过 对 广州146家制造业国际化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企 业 外部网络规模和网络强度对企业国际化绩效有显著影响,国际化知识获取在企业外部网络结构与企业国际 化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 作 用。
2.3 OFDI
陈菲琼丁宁(2009)基于国内外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阐述了OFDI逆向溢出的机理系统,从关系价值的角度分析对外投资企业嵌入东道国网络的过程及网络溢出效应,探讨了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相互促进及对自主创新的中介作用,分析了OFDI逆向溢出的公共效应对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

Ref:
陈菲琼丁宁,2009

2.4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clusters)是指同一类产业内的企业在同一地区的聚集( Schmitz, 1995)。在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 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 P. N. Cooke, 1993)[4] (P543- 564)但仅有集群中近距离信息知识(尤 其是缄默知识)交流和信任机制构建的内部创新网络还不够,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获取外部异质性信息 有利于企业创新和集群升级( Humphrey, Schmitz, 2002; Pietrobelli, 2004)。岳芳敏(2007)将集群中创新机制分为竞争性和 合作性两种。在竞争压力和创新激励下,企业就产生出创新动力.在集群环境下,合作性机制产生集群创新能力。合作性创新机制来自于集群创新环境和协作创新。创新能力体现为企业创新资源(包括企业规模、资 金、人力资源)的积累和信息交流水平(包括信息交流数量和质量,比如信息的同质、异质性)两个维度 。其具体表征可以是企业规模、企业研发投入规模、人力资源情况、专利申请数量、创新活动的结果等。其创新机制是技术外溢、知识转移机制,主要指隐形知识流动;协作创新机制则是显性知识流动,包括企业网络、大企业主导、政府建立的创新平台以及与国外客户的协作创新机制。
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无非来自于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增加内部R&D投入,加强自主研发能 力,而另一种是通过集群创新网络获取创新资源,其中包括 集群内的正式创新网络和非正式创新网络。 集群内企业正 式的创新网络一般包括与其他企业或机构进行的合作开发,通过技术许可、专利公告等获得的技术知识;非正式的创新 网络则包括与其他企业雇员的交流接触,雇用来自其他企业 的雇员等[ 8]。 赵晓庆总结了我国企业技术能力增长的知识源。 外部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吸收外部技术知识进而提高 企业的技术能力,渠道主要包括技术引进、技术联盟和创新网络。具体的,显性知识的外部知识源方式主要有设备引 进、技术许可证、行业协会、会议展览等,而与特定项目相关 的知识,这些知识通常是半显性的,主要通过引入人才 、分解 反求等方式获得[ 9].王 静1,谭礼楠(2011)将集群划分为形成、发展和成熟阶段,形成阶段是指产业集群开始孕育,逐渐形成规模,展现竞争力的阶段。在集群的发展阶段,一些企业通过自身的发展, 逐渐脱颖而出。这类企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技术研 发能力上均明显强于其他企业。由于这类企业在集 群内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其向集群内部进行学习的动力不足,只能向集群外部寻找最新的技术知识。 为了便于区分,我们称呼这类企业为高位势企业。 而称呼其他技术能力水平较低的企业为低位势企 业[2]。成熟阶段是指企业中一些大企业通过不断发展, 牢固了自己在集群中的地位,它们带领着集群进行 技术学习,而不必担心(或很少担心)被群内企业 超过。集群内的小企业依附于大企业而存在。它们没有与大企业进行竞争的实力,只能提供上下游的 配套产品,或主要面向为大企业所不屑的低端市场 进行生产。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技术能力企业的创新与模仿成本,探讨企业的创新行为。
解学梅,曾赛星(2009)综述了创 新集群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理论溯源,从协同理论视角梳 理和分析了创新集群跨区域协同研究在影响因素、网络机 制、网络构建等方面的新进展。
2.5
用户参与目 前 学 术 界对用户参与维度划分的依据主要有两种:① 基于 用 户参与创新的主动性程度进行划分:用户为传达创新想法和用 户 与企业合作(üthje[11]) 认为,用 户参与分为 两 种 维 度:一是用户为传达创新想法主动 接近制造商,即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对产品 的某种改进建议,并主动将其反馈给制造商;二 是 用 户 与企业合作进行新产品开发,即企业实施某些激励措 施吸引用户参与到技术创新过程的某些或整个阶段。 郑彤彤、谢科 范[9]将用户参与划分为用户独立进行创 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独自或与其他用户共同进行产 品创新,此时没有企业的 参 与)和用户与企业合作创新 (用户与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进行互动合作)两 个 维 度;②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用户涉入度进行划分,Von Hippel[12] 将用户参与划分为用户主导和制造商主导两 个维度.Fang[13] 认为,用户参与创新体现了用户涉入企业技术 创新过程的 程 度,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概念。 李金生,王晓云(2017)将 用 户 参 与划分为用户参与的信息资源(CPI)维度和用户参与 的合作伙伴(CPC)维度.用 户 参 与 的 信息资源(CPI)维度是指用户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与企 业分享成功 创 新 所 需 的、由用户单方在使用过程中产 生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既包括用户提供的需求和使 用环境信息,也包括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独立(没 有 企业参与)对产品进行改进的创意。用户参与的 合作伙伴(CPC)维度是指用户在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中 与企业 进 行 密 切 合 作。这里的合作不是简单提供需 求、使用环境、独自产生的创意等用户单方信息,而 是 用户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与企业不断互动,为 企 业 提 供 知识、技术、资金和人力等资源支持,共同寻求问题解 决方案的过 程。李金生,王晓云(2017)认为用户参与的信息资源维度及其信息资 源相关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潜在作用, 用户参与的信息资源维度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呈J型 关系;用户参与的合作伙伴维度与企 业技术创新绩效呈S型关系模型。


ref:
李金生,王晓云(2017)


ref:
王俊鹏,汤利兰,201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6487-1293030.html

上一篇:创新产出
下一篇:企业生态系统
收藏 IP: 60.171.12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17 0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