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mistryche 宁拙毋巧 宁朴毋华

博文

学车启示录:对于我这等庸人来说,理论知识还是多多益善!

已有 3398 次阅读 2014-8-4 21:17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对于学开车,我一贯是很不积极的:一则是上下班学校有校车,二则是我生性比较懒。因为老婆决意要买车,并强制性地给我报了一个学车的驾校,在通过理论考之后,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学车了。现在在深圳,学车的人超级多,驾校的教练是大爷。我作为一名从未摸过车的新手,在练车时少不了一些呵斥和责骂,但一想到自己已是成年人,面子上挂不住,所以就想更进一步地多学一些汽车的理论知识,这样实际操作时更有的放矢。于是,在超星学术视频里转了一圈,选来选去,只有一门讲得比较系统的课程,叫《汽车设计》。于是在卓越网上买了配套的教材,坚持听,最近终于听完了。

理论知识的储备很多了,但若论及收获则很有限,归纳如次:

第一、汽车的总体布置。

●传动系的布置:由于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装成一体,所以在发动机位置确定以后,包括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在内的动力总成位置也随之而定。

●制动系的布置:踩下制动踏板所需要的力,比踩下油门踏板要大得多,因此,制动踏板应布置在更靠近驾驶员处,并且还要做到脚制动踏板和手制动操纵轻便。

●踏板的布置:离合器踏板、制动踏板和油门踏板,布置在地板凸包与车身内侧壁之间。在离合器踏板左侧,应当留出在离合器不工作时可以放下左脚的空间。油门踏板一般比制动踏板稍低,要求油门踏板与制动踏板之间留有大于一只完整鞋底宽度(60mm)的距离。

因为汽车行驶时驾驶员要不停地踩油门踏板,所以要求踩下时轻便。驾驶员应当用脚后跟支靠在地板上,变化操纵时仅仅是通过改变踝关节角度来达到。为了操纵方便,从驾驶员方向看,油门踏板布置成朝外转的样子。

第二、离合器的设计。

●离合器是汽车传动系中直接与发动机相连接的总成。目前,各种汽车广泛采用的摩擦离合器是一种依靠主、从动部分之间的摩擦来传递动力且能分离的装置。它主要包括主动部分、从动部分、压紧机构和操纵机构等四部分。

●主、从动部分和压紧机构是保证离合器处于接合状态并能传递动力的基本结构,操纵机构是使离合器主、从部分分离的装置。

●离合器的主要功用是切断和实现发动机对传动系的动力传递,保证汽车起步时将发动机与传动系平顺地结合,确保汽车平顺起步;在换挡时将发动机与传动系分离,减少变速器中换挡齿轮之间的冲击;在工作中受到较大的动载荷时,能限制传动系所承受的最大转矩,以防止传动系各零部件因过载而损坏;有效地降低传动系中的振动和噪声。

●离合器的踏板行程一般在80~150mm范围内,最大不应超过180mm。

●踏板行程由自由行程(一般为20~30mm)和工作行程两部分组成。

第三、变速器的设计。

●变速器用来改变发动机传到驱动轮上的转矩和转速,目的是在原地起步、爬坡、转弯、加速等各种行驶工况下,使汽车获得不同的牵引力和速度,同时使发动机在最有利的工况范围内工作。变速器设有空挡,可在起动发动机、汽车滑行或停车时使发动机的动力停止向驱动轮传输。变速器设有倒档,使汽车获得倒退行驶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固定轴式机械变速器基础上,通过应用计算机和电子控制技术,使之实现自动换挡,并取消了变速杆和离合器踏板。驾驶员只需控制油门踏板,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就能自动完成换挡时刻的判断,接着自动实现收油门、离合器分离、选档、换挡、离合器接合和回油门等一系列动作,使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有所提高,简化操纵并减轻了驾驶员的劳动强度。

第四、转向系的设计。

●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在汽车转向行驶时,保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角关系。

●汽车转弯行驶时,全部车轮应绕瞬时转向中心旋转,任何车轮不应有侧滑。

●汽车转向行驶后,在驾驶员松开转向盘的条件下,转向轮能自动返回到直线行驶位置,并稳定行驶。

●进行运动校核,保证转向轮与转向盘转动方向一致。

第五、制动系的设计。

●制动系的功用是使汽车以适当的减速度降速行驶直至停车;在下坡行驶时,使汽车保持适当的稳定车速;使汽车可靠地停在原地或坡道上。

●制动系至少应有两套独立的制动装置,即行车制动装置和驻车制动装置。前者用来保证前两项功能,后者则用来保证第三项功能。

即使是这可怜的几点收获,还是能指导我的实践:我知道了何时以及为什么要踩离合器(而这些内容驾校的师傅都一字不说,只是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汽车倒车转弯时方向盘如何打以及为什么要那样打等等。

对于我这等庸人来说,理论知识还是多多益善!当然理论知识必须是系统的而非零散的,否则,理论知识就没有战斗力。

参考文献:吉林大学 王望予主编《汽车设计》第4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5433-817095.html

上一篇:看图阅读——值得尝试的读书方法
下一篇:一首诗深度地揭示宗教——哲学——科学的进化史
收藏 IP: 14.215.13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