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由”的核心与信条是什么?是对近来一系列相关话题的“收官”帖。相关的帖子有
自由思想何以可能?,有
关于独立自由的实践:老妈独创美国,有
做个独立自由的教授真好!等等的帖子。这些帖子都是再说
独立自由。对
独立,人们的分歧较小,而对
自由,其内涵就不是那么明确了。至少这是个“进口”的词儿,是清末留日学生们倒回来的说法。
自由原本西语里是如何说得?就如同市井里“传说”的五四精神是民主和科学一样,人们以为是常识、不用解释的民主和科学其实是很深奥的一类东西。无独有偶,今天的博文
《概念的混淆是为了什么?》里,说到了
马立诚的《自由和法治的启蒙》的文章。马文中提到:
《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消灭私有制”,德文原版用的是Aufhebung(扬弃),而不是Abschaffung(消灭)……中文译本又以俄文本为原本,以讹传讹,误译为“消灭”,从而造成混乱。镜某不曾考证过,但是既然有人提起这个事儿,应该是有这个事实吧。镜某在年少时很看不起经济学。但是成熟了之后就理解了,作为学问的经济学的复杂程度并不亚于量子力学。如果不能理解量子力学的话,恐怕也不能理解经济学。
但是不理解量子力学、不理解数学的事态很显性。而不能理解经济学、不能理解马克思学术的事儿不显性,因此说很多人不理解马的学说,很多人,尤其是
相信马克思学说的人
不服。类似的事儿,比如蒋科学说:搞自然科学的人其实并不知道为何科学的话,恐怕是要“激起民愤”的。镜某比较赞同蒋科学的认识。能生孩子、会生孩子与知道
胚胎学是两个事情。搞自然科学研究的人们不过是能生孩子罢了。乡下的村姑也能生。而作为学问知道科学的结构与知道胚胎学,差不多是一样的道理。
有个说法,叫做
只有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这个说法不好理解。因为在汉语里,民族的和世界的是一组对立的概念。但是如果把这两个词儿倒成英文,就是吃饱了不饿的大实话了:
只有national才能是international。同理,
自由之思想的所指是什么?陈寅恪在纪念投湖自尽的王国维的碑铭中,有“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的说法;蔡元培说北大,有“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提法。这个
自由对应着英文的那个词儿呢?这需要人们重新思考。很可能是人们对自由并没有理解、以为不需要理解,或者是被理解成
为所欲为的
自由了。
国人把NY的Liberty译成了
自由女神。显然这个
自由是来自
Liberty。而对Liberty,国人还有许多别的翻译方法。比如说
解放,解放军的解放,用的是 Liberation,与Liberty是亲戚。镜某以为,所谓的“思想自由”,按今天的说法其实就是“
解放思想”。其对立的思考,被成为是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作为保守主义对立概念的
自由主义(Liberalism),在百度里的词条很短,这也意味着国人对这个说法的认识不足。
维基百科里,自由主义的内容就充实了很多。即便是长了一些,维基百科中的说法依然很混乱。比如说【这个词汇本来是贬义词;但是1776至1788年间在吉本等人的使用下,意义开始转变为“容忍、免于歧视的自由”而趋向正面。】的说法,应该是说【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这个词汇本来是贬义词;但是1776至1788年间在日本的吉本等人的使用下,意义开始转变为“容忍、免于歧视的自由”而趋向正面。】但是转向正面的说法应该是说在日本的用法、日本人的译法。而留日学生搬回国后,尤其是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反对自由主义》的说法下、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对立轴的影响下,对自由的正面理解几乎不存在。
自由之思想,在此跟上应该说是与
Liberal arts相关。但是汉译好像还是很不固定,近来国人讲的
通识教育便是指着这个模式的教育。
自由之思想不是说胡思乱想,而是说具有了Liberal arts这类素质、修养后的思考。
由此看来,所谓“自由的教授”并不是说是一种不受校方统治的人,而是说是具有很高学术修养的人。因此,“自由的教授”不是
争取过来的属性,而是个
修炼出来的属性。所谓的“从必然王国走向
自由王国”,其实就是在说修炼的结果。
国人的这个传统是如何丢失的呢?对应着“修炼”,有个叫做“思想改造”的运动。被改造以后的思想,也就没有自由的根基了。为什么要有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呢?应该说是为了翻译
教典。只能读被翻译过来的书,可以说就是失去了思想的自由。
造成教授们不自由的状态可以有很多种的原因。目前的主要原因是教授们修炼不到家。什么叫做修炼到家了呢?教授们(群体的概念)能够玩弄权势集团于股掌之间,便是修炼合格了。如今的情况,只怕是教授们(群体的概念)被权势集团玩弄于股掌之间吧。。。。。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