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原理的说明就很到位,没有引入电子这样的微观机制,直接就是说诱导电流的焦耳热和磁损。这两个都是所谓的宏观量,用在这里可以直接算出IH锅受到的电功率,知道加热的能力。
同理,对
微波炉做原理说明时,也没有必要导入微观机制。如果不是能够首尾一贯来说明的话,更是要如此。只要说明有极化分子的存在导致了食品这类物体对微波有宏观上的
介电吸收。利用这个吸收系数,可以直接计算物体吸收的电波功率,知道需要加热的时间。这个介电系数
电介质物理学里有些解说,可以了解一二。
不导入微观机制是为了把事情说得更清楚、准确。因为可以用这些概念算出热量来。这才是所谓的“科学”。而引入微观的机制,比如说分子、电子,用它们来说事儿,好像是挺好的。但到具体计算发热量时又要使用别的概念,那就很不好了。做事情不能象某些“教”那样,说的是一套,做起来又是一套。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看了一眼微波炉技术研究机构对微波炉的简介,不错。
日期: 12/10/2012 14:40:58
不知方博士是否读懂了那里的说明。
这些区别,如同楼下的肌肉所说的那样,有可容忍/不可容忍的个 体差。
可以这样来打个比方:导体的焦耳热是导体里电流的“摩擦”——电阻产生的。这是宏观的说法,可以接受。但是借用微观的机制,说电流就是导体内电子的移动,摩擦就是这些电子如何如何的说法就不能被接受了,至少是有歧义。因为导体里电子的速度与电流的速度完全不一样,而且决定宏观电阻的也不是微观电子的什么“摩擦”,而是一个冲撞时间的变量。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原理基本上错了。这是第一。
第二,这段属于瞎掰
Quote
2004年发表的一篇科学综述介绍了这类致癌物的产生以及致癌性,最后指出:用微波炉加热可以有效降低这类致癌物的产生。
第三
Quote
传统烧水的时候水会流动,到了沸点就开了。而微波加热时水不流动,只是
温度升高,有可能超过了沸点还不开。但是这个时候的水温度已经非常高了,只要有一点儿扰动,就会猛烈沸腾。如果这个扰动是你去拿水的时候产生的,那么就会被烫得比被开水烫得厉害。
中,不是流动,而是
对流;被汤是必然的,但不会因此“被烫得比被开水烫得厉害”。
第四
Quote
鸡蛋爆炸的原因有点类似于水的暴沸。 鸡蛋内部过热,压力很大,一旦受到外界干扰,压力便会释放出来,于是鸡蛋就爆炸了。如果爆炸发生在鸡蛋进嘴的时候,大概就相当于在嘴中放炮了。
这个描述也不对。“爆炸发生在鸡蛋进嘴的时候”是开玩笑!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致癌物”太多了,有效根本就无从谈起。
日期: 12/05/2012 03:39:23
第五
Quote
因为微波能达到的地方升温很快,不能穿透的地方升温慢,所以内外的温度差别可能会非 常大,这在化冻食物的时候尤其明显。
的说法错误。与前边的表述也矛盾。
说加热水的时候,说是体积加热,所以没有对流,所以可能会过热、暴沸伤人。但这里又说进不去了,不是自相矛盾么?合理的解释是由于成冰的部分的水分对这个频率的电磁波响应小,因此产生的热量就少。就热得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过去的微波炉有转台,现在没有转台的转微波。
日期: 12/05/2012 14:41:12
让微波在箱体里扫描,自动追踪被加热物体。
他把奶酪的玻璃盘放置在箱体内的上端,显然那里不是正常 加热物体的地方。箱体里中央的部分也不可能让微波形成驻波的形式。
用分子响应来解释加热的问题是个一般人常犯的错误。这是物体对微波现象的宏观响应,与水分子没有直接的关系。
有两种意见的时候,也许人们就要相信“权威”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知道他做的并不是你想得到的就是了。不知那位老兄是故意那样做的,还是没有能注意到这一点。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那个微波成分是单一的。从发生原理上看也是单一的。
日期: 12/05/2012 15:35:40
可以微调一些,比如通过控制磁场等,改变波长。但是很有限。
【“箱体里中央的部分也不可能 让微波形成驻波的形式。”这你怎么这么绝对化了呢?】不是绝对化,而是有过热现象的发生来做佐证。这个事情镜某也亲历过所以可以这样断言。
形成驻波的条件比较特殊。在微波炉空间的中央,有个不大规则的物体,基本上就失去了产生驻波的可能性。
实验之所以叫做实验,是因为要与实际发生的现场、条件一致。微波加热物体不是在那个微波炉空间的顶部,所以要“较真”,要有个“异常”的直觉。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