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基金评审是叙说基金申请书审评意见的帖子。作为评审人员,在公开场合陈述自己的在“前不久”做出的评审意见,镜某认为不大妥当。要说,也需要去掉基金申请的背景说明,等到再过一段时间后再来说为好。
“使用一种新型的人工材料来产生小型相干X射线”的提法,
基本上就属于是不靠谱。因此,
Quote
该本子的内容一塌糊涂,没有提到现在的产生设备如何大,这个本子中的想法是如何小(我感觉申请者对这些背景根本不了解),设计的内部结构怎样,产生的基本科学原理如何,产生效果/效率怎样等等细节问题都没有。就连基础理论上的论述,这种产生方法的原理是否可靠都没有说清楚。所以断定,这纯粹一篇忽悠。
的评审意见基本可信。因为一份申请如果让一般的评审员读不懂的话,只能说明申请不靠谱。
但是,评审人的“感想”也同样
不靠谱。虽然评审者所说的“我们平时使用的照明光源,比如白炽灯,路灯,荧光灯,手电筒等等都是
非相干(性)的光源,看着很亮其实不强,强的相干光源就是激光一类的,比如作报告用的各色激光笔(下图左),舞台表演上看到的激光线(下图中右)等等,这些看着弱其实比较强。”云云的说法并不错,但是这些说法与“小型相干(性)X射线(源)”的研究方向并不沾边。
用激光光源来说相干性,虽便于解说,但是与要研发的
相干性X射线(源)的本意相隔甚远。从光学的原理上看,与“庄重”的说法不相称,
相干性光源可以是很简单的东西——
点光源。
点光源在理论上是空间的
相干性光源,而单色,则是时间上的
相干性光源。
点光源并不难,难在让
点光源足够的亮。为了保证X射线的空间
相干性,这个
点的尺度通常要在微米、亚微米的量级上。这个尺度的材料可以承受多大的功率??投入功率的X射线转换效率如何??投入功率是否会造成
点尺度的增大??这些都是很基础的技术课题。
显然一个点发出来的光通量不够大。面光源虽然可以提高发光量,但是发光面的增大又使得空间
相干性变差。因此,在今天人们想到了通过
利用点光源的规则排列,达到既可以保持光源的空间相干性,又可以增加发光量的技术。这个想法几乎同时在世界各国被提出来了。要紧的是如何在技术上实现这样构想。
所谓“新型的人工材料”,应该是说
人工的材料结构,比如说在碳材料上的规则排列的高熔点重金属的纳米球、纳米岛等,就是个设计方案。
但是通常产生X射线的能量转换效率是在0.5%以下,物质能够承受的极限功率也不过是1W/mm
2的量级。因此,常规技术微米尺度的X射线点光源的功率只能是nW量级,100x100的矩阵排列,功率也不过是10µW的级别。通常实验需要的通量至少要到mW的级别。一个微米点上投入1W的功率,靶材料没有严重的被破坏的问题。10x10个点的话,累计功率就要有100W,事态就很不乐观了。这些还只是靶的部分的课题。能做出微米级别的电子束、让电子在物质中不扩散,保持焦点尺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因此,实现小型的相干性X射线光源的研究课题应该说是比较有科学意义的。这的确与发了多少篇牛文章没有关系。因为解决技术上的课题,需要的是“飞跃”和“创新”的思考。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