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关太阳内光子想到一个类比——金属导电》的评论的留言中有个代表性的意见,不得不再费些笔墨议论一番。
第一个问题是
散射是否可以认为“都必然是入射光子被吸收然后再辐射出来的过程”?第二个问题是太阳核心的热是如何被传出来的?
首先需要认清的是
吸收与
散射是两类不同的形态,
散射一般不能理解成为入射光子被吸收然后再辐射出来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的时候,只有当系统是共振的状态。即:辐射的能量与散射体系的能级差相等。只要思考一下时间尺度,就可以理解这个不同了。如果是两个独立的过程,时间可以相近。如果是认为散射是
入射光子被吸收,然后再辐射出来的过程,无疑时间就要变长。共振散射就是个典型。
哪个类型的截面积大,是个电磁波能量的函数,并非一定是二次的反应比一次的要小。尤其是在高能领域,光电吸收的截面积比起电子散射的截面积来,要小得多。
太阳核心的热是如何被传出来的?维基的解说不错。太阳的表层30%的厚度是靠对流传热的结论,符合一般的物理常识。
剩下的问题是所谓“辐射层”的传热(能)问题。从相互作用的角度看,电子对伽玛射线散射、电子对的生成都是能量逸散的渠道。能量的
载体是什么?在日常中,有自由电子的,有声子的,有辐射的,还有流体的。
判断是什么机制传输热能,如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做实验检测。只是对于太阳的内部,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罢了。但是当能量降到一定的级别的时候,物理现象必须是有个近似。因此,
对流传热机制的部分是躲不开的。
查过一些有关太阳发热的书籍。认为光子是酔步传到太阳表面的不为少数。当然也有些有水平的文章,那里并不这么说。虽然也是天文学家的著作,但是他们对非天文的热核、对传热、对辐射,不见得有深刻的理解。因此也难免出错。
镜某甚至怀疑,急于把科学上的“新鲜事儿”告诉大众的人,是否有资质做科学研究。
又及:判断是什么机制传输热能的,可以测试传输能力与温度的函数关系。如果是温度的四次方的形式,说是辐射型的也未尝不可。只是不要忘记了,温度和热,并不是辐射场的特征指标。因此,“支持恒星不会塌缩的主要作用力”并非是所谓的
“辐射压力”,在微观上论,而是费米粒子之间的聚合反应的截面积比起它们可活动空间来还很小。也就是说费米粒子们还很热,不能“凝聚”。宏观上论,是热梯度(=力)顶住了重力的吸引力。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