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方博士以及一般人思考中的缺陷

已有 3152 次阅读 2012-7-22 16:00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嗅觉, 味觉

方博士以及一般人思考中的缺陷。
作者: mirror (*)
日期: 07/21/2012 21:53:13

挂上方博士一是抓眼球,二是因为寻正的博文方舟子的乳头真多。寻正博文所说的事情不错。只是“抵触情绪”太大,降低了一些可读性。

一个问题是把味觉敏感度的标定与传感器的密度联在一起了。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当然的。有这样的因素,但是味觉失常的患者并不是因为解剖学上的传感器消失了才得病。

传感器的密度大,效果就好。前一阵商家宣传相机时用过CCD像素数目来说事儿。计算机也用过频率的高低来说事儿。如今这阵风过去了,大约不是消费者变“聪明”了,而是由于商家这边的一些理由。

一般来说CCD像素数目多了的确是好。但是好了也贵了就没有人问津了。把CCD做小了,但像素更小了,显得像素数更多了。这才是一个赚钱的“技术”。CCD的像素小了,可以储存的电子数目也就少了,像素感光的层次就要受到损失。人眼感受图像品质的因素实际上是有几个,像素尺度只是其中的比较直观的一个。用于科研的CCD就没有宣传多少像素的说法。这类研究用途的东西,往往更注意噪音和感光的层次。比如说胶片不过几百档的黑白浓度分辨。到了相机上的CCD可以到几千,研究用的可以是几万。像素小了,相对噪音就要偏大,存储电荷量就要变低,效果就不好了。因此讲究的要保持一定的像素大小,用低温降噪音,靠扩大器件尺寸来增加像素的数量。显然这是个与降价相反的方向。

另一个是“我们的嗅觉要比味觉敏感得多,要敏感一万倍”说法的问题。寻老师的批判说在点子上了。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没有任何一个作者知道自己谈论的是什么,当然这包括方舟子”。作为批判者的寻老师也只顾了“批判”,却犯了与一般人认识相同的错误。

Quote
寻老师说:
第二种理解则来源于嗅觉与味觉的探测阈值,比如嗅觉的探测阈值比味觉在浓度上低10000倍,这种比较的麻烦在于,二者探测的东西不一样,用哪样物质做对比才是适当的呢?味觉探测的是液体中的味觉物质浓度,嗅觉则是气体中的嗅觉物质浓度,即使是同一种物质,也不具有可比性,更何况许多物质在气液相中浓度本身相差会超过10000倍。

传感器对液体和对气体的探测阈值不同。这个敏感度是来自测量对象本身的特征(液体气体之差),而并非是传感器(味觉嗅觉)的奇迹。因此,也不是个浓度云云的问题。

能否感觉、识别出来,根本的思考在于S/N。但是人们往往在这个根本的思考上的训练不足,到用的时候就抓瞎了。夜里的星星与白天星星的发光量是不变的。但是白天人们看不到星星。理由是太阳光的“本底”(噪音)高了。气体与液体也是如此。一个一个的数原子,绝对是气体的感度(灵敏度)高。因为气体的定义是如此:粒子间无相互作用,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处理一个粒子。而液体的粒子密度就不一样了。高密度使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把本底抬高了。因此检测的敏感度自然也就下降了。

但是这样的思考,不知是什么缘故,能不受干扰一贯使用的人为数不多。镜某以为跟信不信上帝一样,与受不受高等教育无关。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594631.html

上一篇:米拉围脖:用人比打仗更有难度
下一篇:什么叫“从科学整体上看,是被忽悠了”?
收藏 IP: 99.90.69.*| 热度|

5 吕喆 袁海涛 盛志 anonymity zhanghuat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7: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