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灵感”是来自
“你相信金属锌(Zn)有+3价氧化态吗?”的帖子。讲物质原子间的结合力,人们一般的划分方法是离子键、共价键、金属结合键(?)范徳华键。
离子的说法比较好。把
电子看做原子的一个孩子,一价
离子就是中性的原子少了一个孩子,二价就是少了两个。到了N价,就是离开了N的电子。单独一个原(分)子(气态),可以通过各类手法实现、达到
离子的状态。但是到了
凝聚态,
离子就是一个理想的概念,电子不可能完全离开
亲原子,因为原子间的距离与原子的大小相差不多。实际的NaCl晶体中的电子的密度图如图所示,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的方法测出来。这相当于人体的解剖图。Na+处是Na正离子的重心,Cl-是负离子的重心。电子数是这个密度积分+归一化后的数值。知道了这个分布后,价态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所谓价态,不过是个方便记忆、归类的手段
Download锗的共价键的电子密度分布图。可以看得出来,在两个锗原子之间,有个相对电子密度偏高的地方。相同的原子因为是等价的,所以是理想的“共价”。如果原子序号不一样,“共价”就要打些折扣,就要有些离子结合的成分。比如,对SiC的晶体,可以说共价性有80%,离子性有20%的比例。
Download有了这个分布,就跨越出了0/1的思考模式。也就是说,不能单纯地把事儿分成
科学和
不(非)科学的两类。对与“你相信金属锌(Zn)有+3价氧化态吗?”的问题,与其质疑这个价数有问题,不如去探讨决定这个价数的实验是否可信。原子的空间配位关系搞定了,几价的说法就都是
解释了。
之所以把这类事情与中医联系到一起,是因为化学上的这类思考,是在物理学里搞定原子结构、原子结合力之前发生的事情。虽然物理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化学的发达,但是化学仍旧是化学,不是物理学。基本粒子的学问几乎与化学无关。
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模型及其理论,与没有确定原子结构时代的化学可以对应上。医学、化学,作为实学,结果是第一位的。过去的化学对原子结构不理解,但是这不妨碍人们能做出化合物来、能炼出钢铁来。中医也是如此,除了有人相信的理由之外,有结果也是一个原因。
回到NaCl的结构图上,人们可以问有没有原子,也可以问他们在哪里。但是不好问原子有多大。如果一定要给出个数字来的话,不妨按99%的电子存在半径给出。但是如果有人问:60%不行么?这就不好回答了。比如说考试非要99分么?60分不成么?大家都是过来人,对求学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科目,对分数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