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又一桩“得罪人”的事儿

已有 3949 次阅读 2011-6-16 23:16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测量, 阿伏加德罗常数

又一桩“得罪人”的事儿。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15/2011 09:28:06

近日来,有一系列报道我国突破阿伏加德罗常数测量关键技术。正如报道中所说的那样,“该项目研究成果为我国建立摩尔计量基准奠定了重要基础,为我国在基本物理常数研究方面争得了国际话语权”。

如何理解“我国突破阿伏加德罗常数测量关键技术”?如何理解“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等机构开展的‘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阿伏加德罗常数测量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的说法呢?这里面也很有些“说道儿”

比起“我国突破阿伏加德罗常数测量关键技术”的说法来,“我国掌握一阿伏加德罗常数测量关键技术”的说法,不论是在语法上看、还是从对国人负责任的态度上论、都更贴切、更接近事实真相。“突破XX关键技术”的说法不知从什么时代开始用的。在词组搭配上就显得不伦不类。一般地说,技术是要掌握的。“突破”是在不用、或者回避了某类特定的技术的时候才用。而报道中所云的“我国突破”了的关键技术,恰恰也是别人采用的技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所做的工作,属于是“填补了空白”。因此这里用突破的说法很不合适。

“关键技术”是说一个呢?还是一群(组)呢?不分单数多数的汉语在此有些“不明确”了。至少在阿伏加德罗常数测量的事情上,“关键技术”应该是一系列的,甚至可以说,其中没有一个是“关键”的。这是由于这类测试的特殊性:精度是由最差的那个测量决定的,而难度高的测量往往不是那个精度最差的。

没有被给出名称的“等机构”的工作是哪一部分呢?大约是指单晶硅摩尔质量精密测量研究

Quote

课题组发现国际阿伏加德罗常数工作组所采用的碱溶法制样过程中存在分馏效应,准确测量了该分馏效应的量值,揭示了X射线晶体密度法和功率天平法测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存在不一致的原因,实现了重要突破

这个工作着实是个“突破”,因此应该让人们记在具体做这个工作的机构和人。计量科学研究院的易洪在几年前介绍过:

Quote

在自然丰度的硅原子量测量方面,我国国土资源部同位素重点实验室丁悌平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优化和改进硅原子量的测量方法,研究硅同位素测试技术与分馏机制,采用新的测试技术和流程,重新测定出标准物质,即美国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制备的硅同位素标准物质(NBS 28)的硅原子量为28.086 53,比欧盟参考物质及测量研究所原先报道的数值重0.001。

有“突破”就有“被突破”。既然同位素的比例搞不定,那么就用同位素增富的材料。丁悌平的工作就这样“被突破”了。因此在这次的报道中,这个成果只能是在“等机构”的工作里面,不能出台面。这里面也有个“哲学”的问题。“通过构建新的装置和优化工艺流程,使得自然丰度单晶硅摩尔质量测量不确定度达到了 8×10-8”的确是个很好的工作。但是对不好的对象不值得花力气去测乃是一个“常识”,因此,不得不遗憾地说:这个工作没有能对阿伏加德罗常数测量作出正面的直接贡献

相比之下,清华大学的精仪系就能露脸了。因为他们组装了一套装置,“测量硅球直径的准确度(优于0.9nm)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句话外行人听起来没有什么异常的感觉。测量硅球嘛,当然要测直径了。其实不然。这里也有个“哲学”的概念。知道是个球,测量直径就足矣了。但是如何能保证所测的对象就是个呢?靠测直径显然不成,这里有个“真球度”的问题。如果说这里面需要有突破的话,避开真球度来测量硅球的体积乃是个真正的突破。要么就老老实实地去学着磨出圆球来。显然,磨圆球的技术,磨出一定尺寸圆球的技术要比单纯测球直径要高难得多。

不妨把洋人测得的世界上最圆的球的结果引用一下,开开眼。


镜某是习惯了国人报道的“套路”,知道如何从“字里行间”读出实际发生的事情来。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这样的能力。问题是:舆论界、科学报道界是否能少些“花架子”,把真实的科学现场报道给大众呢?另外,各家的文字报道能否不那样明显地让人家能看出是“剪贴”的痕迹来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456103.html

上一篇:说说“因材施教”和“因才施教”
下一篇:剖析一例支撑着“中国制造”的人力资源
收藏 IP: 12.94.77.*| 热度|

6 李小文 曹聪 吕喆 王季陶 吴吉良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