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博士生是否需要独立思考?》应该说是个很平常的题目了([
www.sciencenet.cn]
)。但是有人气儿,真是气死“立委”不偿命。
如果是问“要不要思考”,那绝对是要挨板儿转的。加个“独立”就不一样了。但是,什么叫“独立”呢?人们往往在这里就停止了思考,被“独立思考”的华丽的说法蒙住了。既然人是“独立”的,那么其思考也应该认为是“独立”的。并不需要思考的结果与别人的不一样。
镜某以为小学生阶段的孩子需要“独立思考”。就是说不要大人“帮着思考”。这段时期接受能力有限,大人帮也帮不上。想的这个行为很重要,有这个习惯也就可以了,至于结果不必期待。到中学、高中这六年,不需要讲“独立思考”。“模仿”就是了,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让人去“独立思考”。不读几百本书也就没有什么“独立思考”的舞台。到了大学“模仿”的成份就要逐步减少,重新回到了小学毕业前的“独立思考”的模式,不过是更高级别的了。
“独立思考”有些象好汉被逼上梁山的模式。能不自己想、靠别人思考的结果能作成事儿是最好的。但找别人思考结果这样的事情还是要自己作。所谓“独立思考”是指这个寻找别人思考的作业,不是闭门“冥想”。大的发明往往在入门3年左右的时候出现。因为第一是熟悉了要做什么,第二是还没有形成固定概念。所以有可能突破。入行十年在大发明上基本就没有戏了。
如今起哄搞太阳能的基本上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不过是跟着流行走罢了。从经营的角度看,太阳能的成本不过是整个发电系统成本的30%。就是电池不花钱白给,消费者也要掏70%的钱。这样的学问有多少前景呢?知道了这个背景,依然想搞,也可以搞。不过不要幻想可以在太阳能发电上有什么出路。
成事儿往往都在于“意想不到”处。这也是“天命”吧。“意想不到”的事例很多。比如手表,过去是为了看时间,一块就够了,而且是越准越好。如今很少有人靠手表看时间。手表作为“装饰品”的用途连瑞士人也没有想到。他们不过是坚持把小批量的机械表做到了今天而已。
只有作事情才能够发现问题。这时想不“独立思考”都不行,因为没有人来替你想。镜某做事情的第一个失败就是组装好的LEED安装不进去。因为设备上法兰口的实际直径比图纸上的要小。这一个教训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了。所谓“独立思考”,就是要知道图纸和设备实际上是两个东西。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6180,66180#msg-6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