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李名杰:以缝线为核心的总胆管复发结石6例报告

已有 1671 次阅读 2022-8-29 16:31 |个人分类:风雨春秋|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复习1975~1980年间一组因胆石复发再次手术70例,占同期胆管结石手术19%(70/368)。70例中,有明确记载复发结石是以前次手术缝线为核心者6例。由于这,涉及到手术技术实施细则而又易于改进的,故仅此提出报告。

例1,男性,37岁,住院号1047,1976年2月13日入院。患者一年前因胆石症、胆囊炎在本院施行胆囊切除、总胆管取石及T型管外引流术,术中取出多量砂泥样结石。术后按期康复。出院后半年起即经常发生右上腹痛,有时伴有发热。本次发作三天入院,入院后诊断为“胆道残余结石”,而于次日再次手术。

术中所见: 切开胆总管后,见原胆总管切口缝线之上端粘着于
管壁上,下端游离于管腔内,并以缝线为核心粘附成直径2cm泥砂样结石团。手术清除后未再发现其他异常,则置T管,改为0号丝线间断缝合再予腹膜化结束手术。术后14天拨管,痊愈出院。随访三年无复发。

例2,女性,28岁,住院号4893,1977年10月6日入院,患者于1975年8月30日因总胆管结石,左肝内结石在我院行胆囊切除、左肝外叶切除,总胆管T管外引流术,住院21天,痊愈出院。半月前因右上腹痛、发热、黄疸住院,保守治疗,好转出院,两天后症状再发而第三次入院,诊断为“胆道残佘结石”。即日予以二次手术。

术中所见: 总胆管内有7cm及4cm 7号缝线两截,显系原肝断面之缝线,以此二线为核心粘附松散砂泥结石团,分别直径为3cm及2cm,并构成总胆管远端梗阻,其它未见异常。作总胆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并置T管结束手术。住院15天,痊愈出院,然病人终于又一年后因肝内结石并重度感染,休克未及再手术而死亡。

例3,女性,52岁,住院号5105,1977年10月20日入院。患者14个月前因胆囊炎、胆石症在本院行胆囊切除、胆总管T管引流术,术中取出大量砂泥样结石。术后8个月症状再发,本次发病10小时入院,诊断为“胆道残余结石”。T: 37·3℃,BP: 146/90mmHg,W、B、C 17400/mm(3)90%  L10%。经输液、抗生素等治疗,入院后9小时体温骤升达40.2℃, BP 0/0。立即在抗休克同时作总胆管切开引流术。

术中所见: 总胆管积脓、压力高,壶腹部有一 4x3x3 cm 砂泥结石团嵌顿,结石核心为前次手术之总胆管缝线,取石置T管引流结束手术,术后10小时死于中毒性休克。

其余三例取出复发结石碾碎,内包涵丝线一截,再手术取石引
流治愈,随访1-3年无复发,详细病史从略。

讨论:

原发性肝胆管胆色素性结石手术后复发率高,本组资料达19%,根本原因在于胆汁代谢障碍,胆汁成份改变。但由于手术处置不当或异物存留能促使结石早期复发。本文报告6例复发性结石均是以前次手术缝线为核心,倘无此缝线可能不致再发,或不致术后近期复发,本组例3因此而死亡,实为严重教训。我们虽然只发现6例,但因并非每次再手术取出的结石都碾碎检查,因此,估计此类病例还可能高于此数。同时,在再次手术时多数并未发现前次手术之总胆管切口原缝线,故而推测这些缝线一旦透入管腔,机体的排异本能可使之经总胆管而排入肠腔,乃幸而未酿成为害。然在排入肠道之前,可否形成结石核心,或引起症状? 值得考虑。也许这是构成所谓“胆道术后综合征”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有待今后有条件进行系统的内窥镜或影象学诊断作动态观察科研,方可得出科学结论。

我院缝合总胆管切口习惯以0号或1号不吸收丝线自切口上缘向下作全层连续缝合,易于达到闭合严密,且省时省事,操作简便,但在拔除T管时肯定损伤部分管壁,而使缝线裸露于管腔,然后排异牵拽,在完全排出肠道之前,粘附胆砂,有的导致症状。因此,我们建议摒弃此缝合法,改为细肠线或细线作粘膜下间断缝合,使缝线不裸入管腔,以避免上述弊病。

例3的肝切面粗缝线也脱落到管腔,说明了人体的排异本能,是一少见的实例。

 

参考资料:

李名杰:国内医学文摘外科分册。南宁、广西医科所  1981;39 (0161)



芜湖长航医院  李名杰

一九八七年二月廿四日

长江全线胆道手术研讨会交流资料之二十三

 

【爸爸妈妈医学论文目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1353156.html

上一篇:李杨缜 李名杰:点灸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187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李名杰:胆肠内引流
收藏 IP: 99.151.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