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马是混合磁体?介绍了中国的一个强磁场的大装置。
磁场是说场,产生磁场的装置叫什么?国人一般说是
磁铁,东洋人称为
磁石,《神马是混合磁体?》文中用的是
磁体。电磁学这门学问很日常,但也很麻烦。即便是物理的本科毕业,也不见得能整明白。整不明白的理由7分在老师,3分在学生。不用功的学生+不大明白的教师,电磁学整不明白也是必然。
物理学、数学的美点在于
对称性。学习物理、教物理也不能偏离了这个美点。比如说
电场强度,比较好理解。其单位是
电压的梯度=V/m。梯度越大说明场强越大。大到一定程度,所有的物质(包括真空=无)也要被击穿。同理,
磁场强度也可以仿照对电场强度的理解:其单位是
电流的梯度=A/m。电束密度=C/m
2,磁束密度=Wb/m
2。不论Wb是什么,与电荷差不多的量就是了。电荷量=A*s,磁荷量=V*s。
导线里的电流是连续流的话,磁场强度就只能是电流密度x长度的结构了。因此要做强磁铁(场),只有做大的电流密度和这个密度的持续空间。大电流密度要带来大的焦耳热密度,同时磁场中的大电流又要受到洛伦兹力,使导体朝着被拉断的方向变化(=应力=不愿意干活),因此电磁铁的极限有两(三)个:构件的力学强度和热处理、供电的能力。供电一般是个运行经费的问题,前两个则是技术上的问题。为了减少焦耳热密度,电磁铁有水冷的,也有液氮冷却的。一般来说。低温时好冷却,这也算是常识和直觉了吧。
能否利用“串联”的办法增大电(磁)场的大小?电池的情况时,可以把电池拦腰截断,在其间加上一个金属片连接阴极后再接回去,就是两个电池的串联了。这时的电压剃度增加两倍。同理,多重嵌入线圈的方法也可以增加磁场强度。能增加的道理在于不同的线圈可以有独立的力学结构,可以承受更大的电流密度。比如力学极限时1T磁场的大线圈里嵌入一个1T的小线圈。线圈小产生1T用的电流就小,比如说是大线圈的一半的电流,合成磁场强度2T里有大线圈一半儿的电流,总和的洛伦兹力不变,不超过线圈的力学极限。这就是多重线圈嵌入可以获得更强磁场的原理。当然这类机制有些像
俄罗斯套娃,内嵌的线圈只能越来越小。
可以用超导(第二类)回避焦耳热做磁场线圈。但是第二类超导也有个临界磁场和力学强度的问题。因此用超导只能解决运作成本的问题,并不能无止境地增大场强。所谓
hybrid型,是说外圈是超导线圈,内嵌一个常导线圈产生磁场的做法。这里的hybrid型如何翻译?那个圈儿里的人自己说是
混合型,但
外行的镜某则认为需要说“
复合型”。因为从磁体的结构上看,尤其是在大局上看,没有“混”的道理。强调水冷大概是比说“常导线圈”更接近实际。但是如果不说是液氮冷却的话,水冷也没有什么可以强调的。线圈发热,不冷却无法持续工作。因此水冷也是电磁铁的常识了。
曾几何时,证据确凿(zuo)的发音成了zao了。字典里也不给出某年根据某个章程、说法改了发音,自以为有文化的人反而成了没有文化的了:(,很是不爽。
倒是
第二类超导体实际上在超过了第一个临界磁场后,是超导和常导的
混合体。超导的线材也是
复合体,不是
混合体。植物、动物的hybrid,通常叫
杂交、混血,背底里有个父系母系各自特性保持的思考。在今天DNA的层面上看,显然是
复合而非是
混合。
如何命名,有时需要约定成俗,但是有时也需要较真儿。复合动力车、复合磁铁上,镜某还是主张较真儿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