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ning01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JIA) 论文分享

博文

JIA 优先上线 | 放牧率对典型草原滩羊生长性能、能量与氮利用效率、甲烷排放以及放牧行为的影响

已有 129 次阅读 2025-1-10 13:39 |个人分类: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背景和目的:放牧是一种投资少、收益高的草地经营模式。但是,与单胃动物相比反刍动物是低生产效率高CH4排放的代表其排放量约占人为活动CH4排放总量的30%~32%,造成显著的能量损失优化放牧管理提升反刍牲畜饲料转化率,缓解动物CH4排放具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放牧率对滩羊生长性能、能量与氮利用效率、甲烷排放以及放牧行为的影响。

方法:为期两年(2018-2019)的放牧试验在一个长期轮牧系统中开展,该放牧系统从2001年开始,每年6月上旬至9月上旬夏季放牧。放牧地共有9个放牧小区,每个面积为100 m×50 m,每个小区分配4只、8只和13只滩羊(6月龄,平均体重:23.15±1.32 kg),每个处理设3个空间重复,得出放牧率分别为2.7、5.3和8.7羊/公顷。

结果:不同放牧年份牧草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存在差异(P< 0.05),放牧率与牧草粗纤维含量呈正相关(P< 0.05);随着放牧率增加,滩羊干物质采食量下降(P< 0.05),2.7羊/公顷平均日增重最高(P <0.05);与2.7和8.7羊/公顷相比,5.3羊/公顷干物质消化率最低(P <0.05);8.7羊/公顷时粪氮处于最低水平(P <0.05),而沉积氮/总氮在8.7羊/公顷时最高;当8.7羊/公顷时,消化能、代谢能、及消化能/总能和代谢能/总能最高(<0.05),而甲烷排放量、甲烷/干物质采食量和甲烷能/总能在2.7羊/公顷最高(P <0.05);年份对放牧行为影响不显著,随着放牧率增加,行走时间和反刍/休息分配时间均下降,而放牧时间与放牧率呈负相关。

结论:增加放牧率可能使动物选择性采食策略改变,迫使它们采食不喜食牧草以满足其能量需求。虽然导致滩羊干物质采食量下降,但消化率提高,最终减少了氮排泄和CH4排放。

创新性:提出根据牧草营养价值和组成重新评估和调整放牧率,以优化动物生产性能以及甲烷减排途径。

论文链接:Hairen Shi, Pei Guo, Jieyan Zhou, Zhen Wang, Meiyue He, Liyuan Shi, Xiaojuan Huang, Penghui Guo, Zhaoxia Guo, Yuwen Zhang, Fujiang Hou. 2024. Effects of stocking rate on growth performance, energy and nitrogen utilization, methane emission, and grazing behavior in Tan sheep grazed on typical stepp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Doi:10.1016/j.jia.2024.12.037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 JIA)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中国农学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承办。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月刊。创刊于2002年,现任主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化兰。JIA主要栏目有作物科学、园艺、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业生态环境、食品科学、农业经济与管理等。刊稿类型有综述、研究论文、简报以及评述等。全部论文在Elsevier-ScienceDirect (SD) 平台OA出版。最新SCI影响因子4.6,位于SCI-JCR农业综合学科Q1区。中国科学院分区农林科学1区。2016年以来先后获得中国科协等部委 “提升计划”“登峰计划”“卓越计划”项目支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8084-1468205.html

上一篇:JIA | 2023–2024年「小麦栽培耕作」论文合集
下一篇:JIA | 2024年度「植物病毒」论文合集
收藏 IP: 124.17.3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