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ha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hai

博文

心识·脑戏

已有 522 次阅读 2024-4-5 10:2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16-12-13 09:54:51)

 从北京回到(复位、归零)奉天,突然发现万柳塘里的水被冬天的寒冷给固化了。于是乎,吾突发奇想,翻箱倒柜,寻找吾三十年前用过的“冰剑”。世界上原本就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神不知鬼不觉,居然于心底泛出一声呐喊,“吾要去滑冰了”。吾之身心尚未远离感官之欲望,怎么能够获得智、见与无上的正觉。吾总是期盼着怖畏与惊惧,却又由于前戏太久,当结点到来之际已经失去了想象中连结之喜悦。

“迭代是人的思维方式,递归则是神的思维方式”(比的•多伊奇)。人类通过假设和检验所获得的经验,故而科学认为维持原来的状态,远要比进入另一个状态更加困难。佛教则选择了更难,但永恒的挑战。人生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世界却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心有六识(视、听、嗅、味、触、脑),身有六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人有六受(眼触受、耳触受、鼻触受、舌触受、身触受、意触受),混世于六界(地、水、风、火、空、识)之中,以及五蕴(色、受、想、行、识)四无色界(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此世界、彼世界,最后以心所见、闻、觉知、察觉、希求与可及之一切。

如是吾闻,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然后,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生存在一个大宇宙里,吾人之能够是其分形。在分形之小宇宙里,如果没有稳定化相互作用时,只有六根(多传感器)才能稳定互融。六根之结构分布能够很好地为人之演化,提供有利的起始(敏感性)条件。空间和时间隔离的主要结果是加强了六根之竞争性,原因在于限制了空间和时间及其代谢的供给。六根或是提供了脑戏的相互催化增强作用,或是提供了某种结构稳定化作用,从而影响功能上联想的六触之选择。

如是吾闻,贝叶斯定理并非是想告诉吾人,世界在本质上和理论上都是不确定的,而是阐述了人类认识论的不确定性,或者人类认识之局限性。贝叶斯定理可以精确的说明,在已知新证据X的情况下,应该改变多少关于A的信念。在这个等式中,p(A)是新证据X出现之前吾对A的先验信念。p(X/A)是在A确定的前提下,将会得到证据X的可能性。P(A/X)是在考虑新证据后吾对于A的后验信念。吾人之心智已经进化成一种更高级的东西,这种东西之所以高级就是因为其私密与诡异。吾人通过信息融合获得关于物质世界的重要知识,但又几乎意识不到这种知识。

·杨卓在《佛学次第统编》中云:“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如是吾闻,在时间和空间的有限结合中,心识之巨大重复性破坏了系统的平衡,却要求平稳地脑戏和生成新的认识。脑戏只对中间状态才起作用,中间状态从六根(高熵值数据)生成,又将分解为六受(低熵值信息)。以此为目的的六根脑戏的这种能力,称作认识代谢作用。

为了保证平稳脑戏六根中不会导致信息的完全丧失,脑戏过程中的六识需有一种内在的能力,指导其六根自身的组合并且保持系统中迄今积累起的信息(心识自复制能力)。由于空间和时间隔离限制了六识的代谢作用,导致其六根不清净或者之间的矛盾,这种六根之间的对立统一被称为六根竞争性。认识之有限寿命被定义为在脑戏的中间状态中,认识从六根到六受所消耗的时间。

如若六根不净即为噪声,导致身、语、意不清净,在生当中贪图他人所有,眈染感官之享乐,贪求利养名闻,被瞋恨所吞没,被昏沉所缠绕,内心掉举,多疑不信,自赞毁他,战慄畏缩,懈怠不精进,失念不正知,内心困惑,丧失了定力,愚钝暗昧,怎能不怖畏与惊惧也。如是吾闻,想让世人见到真理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难道只有苦行才是圣人之道吗?

六尘作为系统噪声,限制了处于一定状态的六识自复制过程的精确度,六识的突变性被定义为心识自复制误差。复制误差是新信息的主要来源。突变性在物理学上总是联系着自复制性,但是它们在逻辑上也是演化所要求的。这里存在着某种阈限关系,处于阈值时演化最快。如果超出阈值,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所有心识将丢失,也就是所谓的“走火入魔”。

尽管存在着平稳的破坏,六识的自复制能力已保存了系统的信息。为了某种价值标准造成的某种倾向,六识的突变性和选择性扩大了其信息量。六识的代谢作用作为自由能流,以补偿平稳的熵产生,而且由此阻止了心识的总体平衡。进一步地讲,通过六尘与六界之连结,再一次循环。六根范围从简单控制,到某种新的“经验性”六识之自组织,并受整体心识评估的指导,最后通过评估响应,抽象地再现出六根和其选择性的集中。如果将这个过程与意识这个术语联系起来了,那么它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心识·脑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25-1428298.html

上一篇:(神经元之)“多突触融合”
下一篇:传感/施动模型
收藏 IP: 175.169.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9 1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