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ha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hai

博文

直觉、间觉与联觉

已有 433 次阅读 2024-4-4 23:09 |个人分类:工作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18-05-10 13:15:17)

吾生已经没有机会亲临(遍历)大自然其境了,所以非常喜欢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与《自然传奇》这类电视节目。吾真是要感恩这个时代,可以“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西方有谚云:“monkey see,monkey do”。只要我坐在摇椅上写文章,就会调准“CCTV 科教”频道,仿佛吾就是“身临其境”。现在,我之眼耳鼻舌身意让我正沉浸在《狂野的赞比西河》之中,借助于如此“虚拟现实”途径,越是走近大自然则越是感觉,本来应当是“吾人闲而日月忙”的日子,却被吾人弄成“今人忙而日月闲”的样子。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宇宙依据规律而显现,世界(社会或江湖)依据法律而生存,正如(数学空间)希尔伯特空间是欧几里德空间的一个扩展一样,不再局限于有限维的情形。然而,在微观世界粒子特性的确与观察者相关。没有观察前,系统永远处于量子叠加状态(quantum superposition),只有在施加观测时,系统才会”坍塌“到某个具体的本征态上。从此意义上说,是观察者的存在决定了物理系统的状态。物理学之所以能找到物理世界的不变性,是人类基因结构的稳定性决定的。人类基因在构造感觉器官时,不论是何种人种,感觉器官都是高度同构的,故而物理学描述了人类的生物学结构和自然其他部分的某种稳定关系(分形)。

吾认为感觉器官不仅仅理解为眼耳鼻舌身(五官),除了接收端传感器官外,与之相连的大脑皮层、神经元与突触也是不可或少的一部分(意)。佛说“六识”才具备“系统”完整性,只有把后端的大脑神经系统和前端的接收系统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与欧几里德空间相仿,除了希尔伯特空间是一个完备的空间之外(其上所有的柯西序列等价于收敛序列),希尔伯特空间也是一个内积空间,其上有距离和角的概念,故而可以用正交性与垂直性的概念来衡量。“觉”其实就是“看”,是观察,是学习,是思考,是体验;而“悟”是依据“看”的东西而得到“结论”(结果),然后内化于心,有所触动,有所收获,甚至是幡然省悟,豁然开朗(顿悟)。

柏拉图(Plato,Πλάτeω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在《理想国》里,借苏格拉底(Socrates,Σωκράτης ,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口云:“一切探询和学习都只能是回忆。心灵本身作为一种不朽的东西,已经是诞生过若干次了。”尽管人类感觉系统总体上是同构的(和其他动物相比),但变异会使得人类的感觉系统(感觉器官加上信号传输系统和后端大脑神经处理系统)产生差异,只不过这些差异通常被多数人忽略或歧视了。直觉是一种本能,然而意识和思想通常被认为是人类的特权,通常很少有人会假设任何动物具有智慧,或者不屑将人类与动物进行比较。

镜像神经元则不同,几千万年来行为演化被压缩成“记忆”(内化模仿机制),将特定的“文化编码”储存于神经细胞里。故而,作为高级动物的人不须“推理”,就可以在瞬间辨认和领悟所观察对象的行为动作的潜在意义。这种能力不是推导式的、推理式的,而是顿悟式的、直觉式的。毫无疑问,柏拉图对“存在”基本是抱着一种朴素的、不加反思的信任态度。然而,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 对“存在”越发不信任了,外界成了一种外在、相对和可疑的东西,除了自我、意识和心灵,“存在”简直没有什么可信任的,不管是外界还是自身,即“我思故我在”。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认为,“存在”无非是“根深蒂固的信念,一种当然的假定,甚至是习惯和本能”。从而,得出了一个十分反直觉(counter-intuitive)的结论。

觉察叫做觉,如同汝发现祸国殃民的盗贼;觉悟也叫做觉,好像睡觉醒来一样。我已经“坚持”游泳四年了,深感“无师自通”与“顿悟”之本体(论)与认识(论)。传感/施动(物理世界)、知/行合一(儒道空间)、世界乃心灵的映像(佛境),从不同维度说明人类应有两种思维方式,即直观的、直觉的、顿悟的思维,是人类远古、基本、有效的思维形式;抽象的、推理的、分析的思维,则是在抽象的文字符号出现以后形成,日渐逻辑化、规则化、技巧化的思维方式。柏拉图云:“(心灵)已经看到过存在于这个世界和位于这个世界之下的那个世界的一切事物,它认识它们当中的每一个。毫不奇怪,它能够将它曾经认识到的有关德行的一切和其他所有东西回忆起来;由于所有的自然物都是相通的,由于心灵已经认识了所有事物,所以对它来说,把这一切吐露出来时不难的。”

水总是顺天(地)意,火总是借天(地)势。吾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即人类看作为生物进化中的一条路径依附,而其他动物走了各自不同的路径依附,这些路径依附在进化上都是等价的,即人类路径依附并无特殊的目的论意义,人类也不占据自然界的任何特殊地位,人类并不高于或低于其它生物,大家都是生物在自然界的中性展开,是各自适应环境的随机产物。既然如此,镜像神经元也就不是人类独有的专利,掌握“间接经验”的能力,用不着事事都去直接试错来获得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可以通过“看见”来传递,而不需要依赖“直接经验”,不需要每次都亲身体验。镜像神经元完成了“试错”、“容错”、“纠错”,故此佛云:“汝所看到的世界,实际上是汝心灵的映像。就像“望梅止渴”一样,有了镜像神经元,就连猴子都可以从同伴的经历中学会“经验”,更不用每次都要“摸着石头过河”。

康德(Immanuel Kant,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云:“没有抽象的视觉谓之盲,没有形象的抽象谓之空。”如果感官是获得经验的唯一途径,而经验又是人类构造物理学(数学)、哲学,甚至是宗教的基础,那么人类如果要对物理学、哲学与宗教建立信心,就不可能不重视感官问题。如果感官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并具有多可路径依附,那么物理学、哲学与宗教也一样具有多路径依附。联觉现象用传统理论是无法解释的,但是镜像神经元已经开始不断改变着人们对大脑的传统看法。”现实“比我们认为的要”主观“的多,联觉可以让我们看到人们在感知世界时的差异有非常之大,”现实“可能只是对应于人类生物结构的一种统计描述。

三十年前,吾在研究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时认为,所谓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就是将多层面、多维度的多传感器数据进行“组合、相关和联想”计算,最终得出对观测对象未来态势的评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组合”、“相关”和“联想”就是“线性”、“非线性”和“深度学习”;用生物语言来描述,就是“直接”、“间觉”和“联觉”;用心理学言语来解释,“自发性”、“领悟力”和“创造力”;用佛学的语言来形容,就是五识(眼耳鼻舌身)、第六识(意)和第七识(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读大学时吾就认识到,从而微积分中的大部分概念都可以无障碍地推广到希尔伯特空间中。因为希尔伯特空间为基于任意正交系上的多项式表示的傅立叶级数和傅立叶变换,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表述方式,而这也是泛函分析的核心概念之一。尽管对希尔伯特空间的认识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没有什么进化,但是它依旧是公式化数学和量子力学的关键性概念之一。

觉(悟)不同于(认)识,是觉醒了悟之意,既觉醒之义。觉悟通常是指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也指对道理的认识进入到一种清醒的或有知觉的新的状态;或者是对事物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故而,觉悟是一种态度,不是认识论,而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佛教说“觉悟”,是指对世间种种现象,真理的透彻了解,不为迷惑,开启真智,正如慧远大师在《大乘义章·卷十二》所云:“觉察名觉,如人觉贼;觉悟名觉,如人睡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25-1428257.html

上一篇:第五类空间
下一篇:(神经元之)“多突触融合”
收藏 IP: 175.169.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