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ming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mingcheng

博文

罗巴切夫斯基非欧几何的建立

已有 197 次阅读 2024-11-13 10:0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9.罗巴切夫斯基非欧几何的建立.docx

 罗巴切夫斯基非欧几何的建立

罗巴切夫斯基(1792-1856)是俄国的伟大学者、非欧几何的创始人之一.非欧几何的创立,不仅带来了近百年来数学的巨大进步,而且对现代物理学、天文学以及人类时空观念的变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是,这一重要的数学发现在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后相当长的段时间内,不但没能赢得社会的承认和赞美,反而遭到种种歪曲、非难和攻击,使非欧几何这一新理论迟迟得不到学术界的公认.

罗巴切夫斯基是在尝试解决欧氏第五公设问题的过程中,从失败走上他的发现之路的.欧氏第五公设问题,是数学史上最古老的著名难题之一.它是由古希腊学者最先提出来的:公元前3世纪,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创始者欧几里得,集前人几何研究之大成编写《几何原本》,一开头就给出了五个公理(适用于所有科学)和五个公设(只应用于几何学),作为逻辑推演的前提.

《几何原本》的注释者和评述者们对五个公理和前四个公设都是很满意,唯独对第五个公设(即平行公理)提出了质疑.第五公设是论及平行线的,它说的是:如果一直线和两直线相交,所构成的两个同侧内角之和小于两直角,那么,把这两直线延长,它们一定在那两内角的一侧相交.数学家们并不怀疑这个命题的真实性,而是认为它无论在语句还是在内容上都不大像是个公设,而倒像是个可证的定理,只是由于欧几里得没能找到它的证明,才不得不把它放在公设之列.

为给出第五公设的证明,完成欧几里得没能完成的工作,自公元前3世纪起到19世纪初,数学家们投入了无穷无尽的精力,他们几乎尝试了各种可能的方法,但都遭到了失败.罗巴切夫斯基是从1815年着手研究平行线理论的,开始,他也是循着前人的思路,试图给出第五公设的证明.在保存下来的他的学生听课笔记中,就记有他在1816----1817学年度几何教学中给出的几个证明.可是,很快他便意识到自己的证明是错误的.前人和自己的失败从反面启迪了他,使他大胆思索问题的相反提法: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第五公设的证明.于是,他便调转思路,着手寻求第五公设不可证的解答,这是一个全新的,也是与传统思路完全相反的探索途径.罗巴切夫斯基正是沿着这个途径,在试证第五公设不可证的过程上发现一个新的几何世界的.

罗巴切夫斯基创造性地运用了处理复杂数学问题常用的一种逻辑方法----反证法,这种反证法的基本思想是,为证“第五公设不可证”,首先对第五公设加以否定,然后用这个否定命题和其它公理公设组成新的公理系统,并由此展开逻辑推演:假设第五公设是可证的,即第五公设可由其它公理公设推演出来,那么,在新公理系统的推演过程中一定能出现逻辑矛盾,至少第五公设和它的否定命题就是一对逻辑矛盾;反之,如果推演不出矛盾,就反驳了“第五公设可证”这一假设,从而也就间接证得“第五公设不可证”.

依照这个逻辑思路,罗巴切夫斯基对第五公设的等价命题:普列菲尔公理“过平面上直线外一点,只能引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不相交”作以否定,得到否定命题“过平面上直线外一点,至少可引两条直线与已知直线不相交”,并用这个否定命题和其它公理公设组成新的公理系统展开逻辑推演.在推演过程中,他得到一连串古怪的命题,但是,经过仔细审查,却没有发现它们之间含有任何罗辑矛盾.

于是,远见卓识的罗巴切夫斯基大胆断言,这个“在结果中并不存在任何矛盾”的新公理系统可构成一种新的几何,它的逻辑完整性和严密性可以和欧几里得几何相媲美.而这个无矛盾的新几何的存在,就是对第五公设可证性的反驳,也就是对第五公设不可证性的逻辑证明.历史是最公允的,因为它终将对罗巴切夫斯基几何的思想、观点和见解作出了正确的评价.

1868年意大利数学家贝特拉米(1835--1899)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非欧几何解释的尝试》,证明非欧几何可以在欧几里得空间的曲面(例如拟球曲面)上实现.这就是说,非欧几何命题可以“翻译”成相应的欧几里得几何命题,如果欧几里得几何没有矛盾,非欧几何也就自然没有矛盾.人们既然承认欧几里是没有矛盾的,所以也就自然承认非欧几何没有矛盾了.直到这时,长期无人问津的非欧几何才开始获得学术界的普遍注意和深入研究,罗巴切夫斯基的独创性研究也就由此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赞美,他本人则被人们赞誉为“几何学中的哥白尼”;罗巴切夫斯基就是在逆境中奋斗终生的勇士.

同样,一名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声望较高的学术专家,正确识别出那些已经成熟的或具有明显现实意义的成果并不难,难的是及时识别出那些尚未成熟或现实意义尚未显露出来的科学成果.我们每一位科学工作者,既应当作一名勇于在逆境中顽强点头的科学探索者,又应当成为一个科学领域中新生事物的坚定支持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09997-1459805.html

上一篇:中学理科课程标准设计应该更加注重学科间的有效衔接
收藏 IP: 60.217.245.*| 热度|

1 xt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06: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