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子力学中的超光速现象
英国科学刊物《NewScientist》7月3日说;“美国科学家S.Lamoreaux对在西非的核反应堆的实验数据所作分析表明,在过去20亿年中精细结构常数(α)减小了4.5×10-8,故在过去的光速c比现在略大”.
物理学界都知道,处于纠缠态的两个光子之间具有超光速相互作用,测定一个光子的自旋,远处的另一个光子自旋立即相应改变.爱因斯坦称其为“怪异的超距作用”(spookyactionatadistance).瑞士日内瓦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在光子纠缠实验中,测得其速度至少超过光速一万倍.物理学是客观的,纠缠光子之间具有超光速作用,因被许多实验证明为客观存在而无法否定.早在2000年,Gisin小组在瑞士的两个村庄(相距10km)之间进行实验;他们送出若干对的纠缠态光子,在大约5ps时间间隔完成了测量,据此算出纠缠态影响的传播速度是107c量级(c是光速).考虑到纠缠态影响相对于别的参考系(例如大爆炸后的微波残余)会有一固定速度,Gisin等找出这个超光速速度是104c以上.
最近十几年来,各国科学家做的一些超光速实验,主要是用了两个原理,一个是反常色散,另一个是消失态.正常色散是指物质的折射率随频率提高而加大,反常色散是指折射率随频率提高而减小.对于波的群速度而言,正常色散时是亚光速,反常色散时则有可能出现超光速.消失场或者消失波的特点是随距离增加衰减很快但相位基本不变,它可能存在于截止波导中,也可能存在于双三棱镜的间隙中.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人提出了截止波导的量子理论模型,认为可以把截止波导当作势垒.90年代初德国科隆大学教授尼米兹根据这个思想做成了群速超光速实验.1991年,意大利国家光波研究院做了一个实验,他们使一束微波通过波导管.随着波导管的加长,他们发现有一部分微波以超光速穿过了波导管.奥地利维也纳技工大学也做了类似实验,他们用高频大功率激光脉冲实现高精度时间解析后发现,不管势垒有多厚,光子穿越其间的时间都是固定的.1993年美国科学家加州大学赵雷蒙等人做成的一个实验对我们很有启发等人利用一种新发明的、极其巧妙的干涉仪,他们让光子通过一个势垒,使光子的速度在光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70%.
1965年贝尔研究了对两粒子同时测量的各种结果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相关性,他用数学不等式的形式表达了寻找到的这类测量结果相关程度的理论限制.贝尔认为,可以想象存在着一个参照系,其中的事物速度比光快.实际上,在EPR实验中包含着,景象的背后有某种东西比光的行进更快.要理解这段话,莫过于把EPR效应称为缠结效应.那么是否可以利用缠结效应使信息的传输速度大于光速呢?由于量子法则的限制,对光子的每次局域测量在孤立地考虑时,产生的结果是完全随机的,因此不能携带来自远处的信息,研究人员从中得知的仅仅是根据远处测量的物体了解那里测量结果的概率是多少.各种超光速实验的情况证实了这一点.例如20世纪90年代超光速的实验此起彼伏,1995年德国人G·Nimtz等宣布做的实验,用音乐对微波源调制后,使音乐以4.7C穿过位垒.以上都是测量获得的某个超光速实验的结果,数据表明的多种性,说明超光速仅是一种概率,并且成功率很低.因为,超光速实质是一种“贝尔态测量”.
最近美国科学家在量子力学领域里做的一些实验,也发现了明显的超光速效应,这个发现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粒子物理学家亨利·斯塔普,在仔细研究了这些显示超光速效应的实验结果以后,只好说:“量子力学的确好象要求某种超光速联系”.美国物理学家杰克·萨弗蒂为了检验这些使人吃惊的实验,利用数学计算重现了量子力学实验的超光速效应.他最后说,他的数学计算表明,不仅确实存在一个超光速通讯的渠道,而且人类还能利用超光速来获得梦想不到的好处.
意大利科学家V.deSabbata在第242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曾作了题为“强子物体内的超光速可能性及量子引力问题”的报告.实际上,早在1981年V.deSabbata和M.Gasperini即在《Lett.alNuovoCimento》上发表文章,题为“光速可变性引起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文章涉及Higgs场、弱相互作用、Yang-Mills方程、弯曲时空等多个领域;但其主要内容却是,在假定光速是一个变量的条件下,引用强引力耦合系数(stronggravitycouplingconstant)概念进行推导,结果算出在hadron宇宙内“光以75c的恒定速度传播”.文章认为,在早期宇宙时光速比c大得多;它随时间而变,逐渐降低到现在的值(即c).
2000年6月,江兴流教授在《科技导报》上发表文章“电化学异常现象与挠场理论”.在242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他重申“挠场传播是超光速的”.早年,爱因斯坦曾和Cartan一起研究,搞所谓的挠场(Torsionfield)理论.这是因为广义相对论在处理时空性质时只考虑了曲率,而未考虑挠率.此外,在引力理论中往往只重视物质的能量,而忽略了物质的自旋.因而,在开始时挠场理论的出现仿彿只是对广义相对论的补充和发展.但在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发挥到别的方面,例如对真空中零点能(zeroenergy)的提取;因而在新世纪到来时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反映时空挠曲的理论由于对自旋的重视又被称为自旋场(Spinfield),它和引力场、电磁场相并列而被看作是物理真空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俄罗斯科学界认为,挠场产生于物体的自旋,它对物体的作用也只限于自旋状态的改变.由于任何物质均表现出综合的自旋,故物质均有挠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界还是很生疏的.值得注意的是,挠场的传播速度据说是V>109c;这种情况是量子力学中非局域性(Non-locality)的表现之一.
2001年焦克芳研究员曾采用磁挠场的观点来解释王力军的超光速实验.他认为,一般情况下铯原子气体是正常色散介质;但在外加磁场诱导下,双原子分子中两个电子将不同(一个与外磁场同向、另一个反向).这时如用光脉冲通过的方式提供适当能量,将使上述二者发生跃迁而到达高能激发态.由于在单极耦合的反成键态周围存在磁挠场,对有了磁性的粒子产生加速作用.王力军实验成功的关键是维持磁挠场不消失,通过一定方法保持反成键态的连续存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