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ming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mingcheng

博文

电子催化的分子识别

已有 440 次阅读 2024-9-24 08:56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电子催化的分子识别.docx

电子催化的分子识别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弗雷泽·斯托达特教授团队迎来最新成果.论文发表在Nature上,由清华博士焦阳担任共同一作.该工作首次利用电子来催化和调控分子识别过程,借此衍生出一种全新的组装策略.论文题目很简单,只有四个英文单词:Electron-catalysedmolecularrecognition.翻译成中文也只有九个汉字:《电子催化的分子识别》.在这项研究中,焦阳从相对成熟的合成化学中汲取经验,将“电子催化”的理念运用到超分子化学中,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电子对分子识别的催化和调控,并给出清晰、详尽的机理图像,初步展示了该方法的特色和优势.,要想加速分子识别,可能只需要化学世界中最小的粒子——电子.作为催化剂,电子最突出的优势就是简单、通用:既能被各类化学试剂引发,也能被电化学手段控制,还能通过光化学、力化学等方式实现.因而,电子催化的策略在基础研究和材料应用方面都有着无穷潜力.审稿人评价称,该论文首次证明了电子可用于催化非共价反应.这是一种全新的催化类型,凭借其新颖性足以在Nature上发表.另一位审稿人认为,该研究是对超分子化学领域的一项重大贡献,会对超分子材料化学和系统化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得益于典范级的实验细节和机理分析,本文的结论100%可靠.还有一位审稿人表示,基于电化学手段的催化组装,不仅可以完全消除对化学试剂的依赖,还提供了随时控制溶液中物种分布的能力.一系列的控制实验做下来,他发现“过度还原”假说很可能是对的,但距离完全证明这一猜想还远远不够.为尽快得到确切答案,他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制备两份样品,一份被“还原得恰到好处”,另一份则在此基础上,轻微地过度还原,通过比较这两份样品中分子识别的速率,就可以判定“过度还原”是不是决定性因素.至此,问题转化为:如何制备一份“还原得恰到好处”的样品?为此他尝试过多种方法,最后发现只有在精确的工作电压下进行电解才能恰到好处地还原,得到所需样品.对于任意一个催化过程,首要的问题是:催化剂是什么?这让焦阳联想到2014年NatureChemistry上的一篇综述文章,标题为《电子是一个催化剂》(Theelectronisacatalyst).没错,真正的催化剂不是某种特定的分子,而是电子.事实上,“电子催化”的思想在合成化学中早已被广泛应用,但从未有人设想过电子也可作为分子识别和自组装过程的催化剂.基于此,论文的主旨和题目得以确定:电子催化的分子识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09997-1452394.html

上一篇:库仑定律的发现
下一篇:引力质量与电磁质量的等价关系
收藏 IP: 60.217.245.*|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