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有引力定律的困难
牛顿作为伟大的科学家,1726年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引自陕西人民出版社和武汉出版社出版的2001年版本,以下称《原理》)第三版的“总释”中写到:“迄此为止我们以引力作用解释了天体及海洋的现象,但还没有找出这种作用的原因.它当然必定产生于—个原因……但我迄今为止还无能为力于从现象中找出引力的这些特性的原因,我也不构造假说……”,此后解释引力原因成为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300多年来,物理学家们对基本常数G的值极感兴趣,自光速的测量以来,它有着最长的测量历史.不管我们的现代科技如何发达,几乎所有对G的测量都是使用了由17世纪的Cavendish设计的古典的扭秤(利用扭力测量微力的一种仪器)技术.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ICSU)于1986年给出的G值是G=(6.67259±0.00085)x1011m3Kg-1s2,是基于Luther和Towler在1982年的测定值.
1971年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藤伊安仪通过理论计算试图将基本粒子物理与万有引力联系起来,他的研究得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论:引力常数的大小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在近距离内,例如两个物体的距离缩短到1cm~10cm,甚至1cm之下时,G值是变化的.
1976年美国东华盛顿大学的丹尼尔声称,以物理学的实验为依据说明万有引力定律在近距离是错误的.科学家们在矿井、钻孔或海水内的真空中进行地球物理实验,来测定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常数,得出的引力常数都高于地表实验室中的测定值.实验室测得,,而地球物理测得的平均值为,.科学家们一直不理解,同样是真空中,引力常数为什么会有区别呢?1981年7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斯特塞和图克在实验室里做了一系列实验,也声称实验结果证明万有引力定律在近距离是失效的.这在物理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地震”.
1982年一个研究组得到的万有引力常数精度为0.0128%.这一数值看起来很精确,但与其它的物理常数的精度相比却差了足有一千倍.更为奇怪的是,这与最近来自德国、新西兰、俄罗斯的一些很有名的研究组的新测量值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例如德国标准研究所得到的数值比公认值大了0.6%,德国乌培尔达尔大学(UniversityofWuppertal)得到的数值却低了0.06%,新西兰计量标准实验室得到的结果低0.1%.俄罗斯一个研究组更发现了万有引力常数值随测量时间地点的变动范围高达0.7%.位于法国巴黎附近原子能委员会的科学家基恩-泊尔·比勒克(Jean-PaulMbelek)和马克·拉赤责-雷(MarcLachieze-Ray)对此提出了他们的解释,他们指出这是因为实验是在不同的地点进行的,不同地点不同的地磁场与隐藏的维度相互作用造成了引力大小常数的不同.他们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物理中的弦论.在提交给《经典和量子引力》杂志的文章和欧洲天文学会在葡萄牙波尔托市的召开的一个会议报告中,他们给出了不同纬度万有引力常数的计算值.计算结果表明,磁场越强,引力常数越大,地球上万有引力常数在南北两磁极达到最大.现有的万有引力常数在不同地点的测量值与他们的结论吻合,对太阳的观测结果也与他们的理论相符.科学家们早就发现要使太阳内部的数学模型符合实验观测,他们不得不采用比公认数值更低的引力常数值.引力虽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最早的相互作用,但它同时也是科学家们了解得最少,长期以来使科学家们最头疼的一种相互作用,它的很多性质与其它相互作用力格格不入,与一些重要的物理理论如量子场论也不相容.)
J.P.Schwartz和J.E.Faller曾作过一个尝试,他们设计了一个实验,用半顿的重物影响物体自由落体的轨迹.他们使用激光干涉测量法跟踪下落中的物体.这个实验并不用任何支撑机构悬挂测试物体,因此可以减少很多像Cavendish一类的装置中悬挂机构引起的系统误差.用上述自由落体方法测量的G值分布图.错误栅线表示了标准偏差.1997年的数据是每天都处理的,得到的G值分布在6.66×10-11到6.71×10-11的范围内.每天进行大约7200次落体实验的测量.尽管事实上相比于Cavendish的实验装置已经排除了所有可能的实验误差,观测数据再一次显示了G值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改变,有超过万分之十四的不确定性.就在几年以前,MikhailGershteyn,一个在MITPlasma科学与核聚变中心的访问学者,与他的伙伴们成功的用实验证明了公知的两个测试物体间的引力随者其在空间中的方位的改变而改变,相对于一个遥远的恒星系统.他们的非凡的发现已经公布在一个叫“《引力作用与宇宙论》(GravitationandCosmology)的期刊上.Randolph-Macon学院物理系主任GeorgeSpagna争辩认为Mikhail和他的伙伴必须从理论上作出令人信服的证明.
“2004年8月荷兰Delft技术大学的C.Duif发表一文,论述了‘日蚀时单摆的神秘现象’.众所周知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L.Foucault曾解释单摆的运动.单摆自由摆动时,在空间的路径应相同;但由于地球自转,单摆的运动平面缓慢转动.1954年夏天一位法国工程师M.Allais发现,在日蚀时单摆的运动规律反常.原来,单摆的运动平面按顺时针缓慢转动;日蚀开始后,单摆的运动平面急剧地按反时针旋转;日蚀结束后恢复正常.著名火箭专家W.vonBraun曾敦促Allais用英文发表报道文章.但Allais仅用法文写作并发表在刊物上,今天有人讲这是‘Allais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后来(1961年、1970年),别的科学家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但现在我们称其为‘Allais效应’.Allais认为是以太(ether)的影响造成上述现象,但一直少有人同意他.他说:‘相对论学者们说我错了,但却不拿出证据来;其实他们之中大多数人并未读过我的文章’.后来逐渐有更多的人注意到此事,例如E.Saxl和M.Allen(在1970年),重做了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引力理论确实需要修改’.再后的研究者有D.C.Mishra和B.S.Rao(1995年,在印度)等;在美国工作的T.vanFlandern也曾关注此事.英国的E.T.Goodey现在有一系列观测计划:2005年4月8日在南美Bogota,2006年10月3日在葡萄牙.另外利用月蚀也能作类似的研究.”宇宙探测器在飞临地球、木星火星可获加速度,如伽利略号飞临木星它的速度比预想的要5毫米/秒,NEAR探测器飞临地球,它的速递比预想的要快13毫米/秒.
2005年9月2日《自然》杂志网络版(www.nature.com)头版头条新闻中报道了国家天文台学者关于宇宙暗物质基本问题的研究成果.由于此项研究牵涉到物理学中一些根本性问题,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关注.国家天文台的秦波博士与多伦多大学的Ue-Li.Pen及牛津大学的Joseph.Silk教授通过对天文观测所揭示的暗物质粒子的基本属性的研究,发现万有引力可能在小于一个纳米的微小尺度上开始偏离牛顿引力的平方反比率,而呈现1/r5.这暗示着我们的空间存在着三个尺度为1纳米的较大的额外维.这可能是人们首次找到额外维存在的证据,并对超弦理论作出实验或观测检验.
G值的变化并不仅仅存在于Cavendish的实验和自由落体装置中.自然界已经用好几种我们现在已经能够了解的方式记录下了这种变化,而且我们可以据此寻找很久以来万有引力常数变化的约束条件.在天体物理学上对G值变化的约束条件已经通过不同的观测方法获得,这些方法包括月球的圆缺变化法(Mulleretal1991),行星和月球探测雷达法(Shapiro1990),helioseismology法(Guentheretal1998),原始核合成法(Oliveetal1990),重力透镜化(Krauss&White1992),以及白矮星发光度函数法(Garciaetal1995)等.基于天体力学的测定证明了G值变化的约束为(dG/dt)/Go≤10-12/年.还有其他方法,像利用中子星质量法(Thorsett1996),球状星团寿命法(Degl'Innocentietal1995),二进制计时脉冲星法(Damour&Gundlach1991)以及日温计法(Demarqueetal)等.另外一个测定G值长期平均变化量的方法是通过分析行星半径的变化.最好的结果来自对水星的观察,其得到的G值变化的限制范围是(dG/dt)/G≤8-12/年,这个结果来自一个事实——即水星的半径在过去的30~40亿年间最多改变了1千米.
这些新测得的数据似乎暗示某些地方搞错了,或者在我们理解G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在1999年底国际委员会CODATA决定正式把万有引力常数G的误差范围由0.0128%提高到0.15%.制定这个不平常的措施就是用来反映上述实验中出项的种种差异.包括ArthurEddington和PaulDirac在内的几位物理学家已经推测过了‘基本常数’中的一些会随时间而改变.特别是Dirac曾提议,宇宙万有引力常数G跟宇宙的年龄T有关系,而且这个比例系数为Gmp2/hc~T-1.然后随者年龄的变化,一些常数或者它们的组合参数一定会随之改变.Dirac认为原子常数更为稳定,所有他选定了G的变化是T的倒数,也就是说,随者宇宙的膨胀,万有引力会变弱.Richard Feynman在他的一次演讲中说过“……相比较于两个电子间的排斥力,引力作用是0.24.E-42.光线穿越质子的时间跟宇宙年龄的比值为0.63-42.这个关系并不意外(同样知名的还有Dirac的大数假设),在这种情况下,重力常数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宇宙变得越来越来老,宇宙的年龄跟光线穿越质子所花时间的比值会逐渐增大.”万有引力的一些现代generalised理论同样承认或预言G值是随时间而变化的.Brans-Dicke以及相似的理论再次复兴,变化的G值,事实上是由超弦理论的出现而引起的,其中的G被认为是一个动态变量.G值是常数的观点似乎从实验中被不断地否定,接受G值不是恒定不变的这个事实,将自然而然要求修正或扩充原先认为G是常数的广义相对论.接受一个变化的G,无疑会导致出现新物理学的黎明.
万有引力常数是物理学中除光速外研究得最早的物理常数.然而长期以来,万有引力常数G却是测量精度最差的一个物理常数.目前两组精确度最高的测量值精度虽达万分之一,但是奇怪的是,这两个数值彼此相差超过实验精度的10倍以上.所以现在人们仍然不知到它到底应该是多少.据新科学家网站9月22日消息,法国科学家声称在不同地点测量到的万有引力常数G各不相同,磁场越强,引力常数越大,地球上万有引力常数在南北两磁极达到最大,是因为隐藏著的另外空间维度导致万有引力常数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如果这一结论被证实,将成为证实另外空间维度存在的第一个科学证据.
测量万有引力常数的最常用的方法是基于早在300年前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发明的扭摆法.1982年一个研究组得到的万有引力常数精度为0.0128%.这一数值看起来很精确,但与其它的物理常数的精度相比却差了足有一千倍.更为奇怪的是,这与最近来自德国、新西兰、俄罗斯的一些很有名的研究组的新测量值存在著显著的差异.例如德国标准研究所得到的数值比公认值大了0.6%,德国乌培尔达尔大学(UniversityofWuppertal)得到的数值却低了0.06%,新西兰计量标准实验室得到的结果低0.1%.俄罗斯一个研究组更发现了万有引力常数值随测量时间地点的变动范围高达0.7%位于法国巴黎附近原子能委员会的科学家基恩-泊尔□比勒克(Jean-PaulMbelek)和马克-拉赤责-雷(MarcLachieze-Ray)对此提出了他们的解释,他们指出这是因为实验是在不同的地点进行的,不同地点不同的地磁场与隐藏的维度相互作用造成了引力大小常数的不同.他们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物理中的弦论.在提交给《经典和量子引力》杂志的文章和欧洲天文学会在葡萄牙波尔托市的召开的一个会议报告中,他们给出了不同纬度万有引力常数的计算值.计算结果表明,磁场越强,引力常数越大,地球上万有引力常数在南北两磁极达到最大.现有的万有引力常数在不同地点的测量值与他们的结论吻合,对太阳的观测结果也与他们的理论相符.科学家们早就发现要使太阳内部的数学模型符合实验观测,他们不得不采用比公认数值更低的引力常数值.
下表是最近200年来对G值的测量情况:
DataSetnumber | Author | Year | G(x1011m3Kg-1s2) | Accuracy | %Deviation fromCODATA |
1 | CavendishH. | 1798 | 6.74 | ±0.05 | +0.986 |
2 | ReichF. | 1838 | 6.63 | ±0.06 | -0.662 |
3 | BailyF. | 1843 | 6.62 | ±0.07 | -0.812 |
4 | CornuA,BailleJ. | 1873 | 6.63 | ±0.017 | -0.662 |
5 | JollyPh. | 1878 | 6.46 | ±0.11 | -3.209 |
6 | WilsingJ. | 1889 | 6.594 | ±0.015 | -1.202 |
7 | PoyntingJ.H. | 1891 | 6.70 | ±0.04 | +0.387 |
8 | BoysC.V. | 1895 | 6.658 | ±0.007 | -0.243 |
9 | EotvosR. | 1896 | 6.657 | ±0.013 | -0.258 |
10 | BraynC.A. | 1897 | 6.658 | ±0.007 | -0.243 |
11 | RicharzF.&Krigar-MenzelO. | 1898 | 6.683 | ±0.011 | +0.132 |
12 | BurgessG.K. | 1902 | 6.64 | ±0.04 | -0.512 |
13 | HeylP.R. | 1928 | 6.6721 | ±0.0073 | -0.031 |
14 | HeylP.R. | 1930 | 6.670 | ±0.005 | -0.063 |
15 | ZaradnicekJ. | 1933 | 6.66 | ±0.04 | -0.213 |
16 | HeylP.,Chrzanowski | 1942 | 6.673 | ±0.003 | -0.018 |
17 | RoseR.D.etal. | 1969 | 6.674 | ±0.004 | -0.003 |
18 | FacyL.,PontikisC. | 1972 | 6.6714 | ±0.0006 | -0.042 |
19 | RennerYa. | 1974 | 6.670 | ±0.008 | -0.063 |
20 | Karagiozetal | 1975 | 6.668 | ±0.002 | -0.093 |
21 | Lutheretal | 1975 | 6.6699 | ±0.0014 | -0.064 |
22 | KoldewynW.,FallerJ. | 1976 | 6.57 | ±0.17 | -1.561 |
23 | SagitovM.U.etal | 1977 | 6.6745 | ±0.0008 | +0.004 |
24 | LutherG.,TowlerW. | 1982 | 6.6726 | ±0.0005 | -0.024 |
25 | Karagiozetal | 1985 | 6.6730 | ±0.0005 | -0.018 |
26 | Dousse&Rheme | 1986 | 6.6722 | ±0.0051 | -0.030 |
27 | BoerH.etal | 1987 | 6.667 | ±0.0007 | -0.108 |
28 | Karagiozetal | 1986 | 6.6730 | ±0.0003 | -0.018 |
29 | Karagiozetal | 1987 | 6.6730 | ±0.0005 | -0.018 |
30 | Karagiozetal | 1988 | 6.6728 | ±0.0003 | -0.021 |
31 | Karagiozetal | 1989 | 6.6729 | ±0.0002 | -0.019 |
32 | SaulnierM.S.,FrischD. | 1989 | 6.65 | ±0.09 | -0.363 |
33 | Karagiozetal | 1990 | 6.6730 | ±0.00009 | -0.018 |
34 | Schurretal | 1991 | 6.6613 | ±0.0093 | -0.193 |
35 | Hubleretal | 1992 | 6.6737 | ±0.0051 | -0.008 |
36 | Izmailovetal | 1992 | 6.6771 | ±0.0004 | +0.043 |
37 | Michaelisetal | 1993 | 6.71540 | ±0.00008 | +0.617 |
38 | Hubleretal | 1993 | 6.6698 | ±0.0013 | -0.066 |
39 | Karagiozetal | 1993 | 6.6729 | ±0.0002 | -0.019 |
40 | Waleschetal | 1994 | 6.6719 | ±0.0008 | -0.035 |
41 | Fitzgerald&Armstrong | 1994 | 6.6746 | ±0.001 | +0.006 |
42 | Hubleretal | 1994 | 6.6607 | ±0.0032 | -0.202 |
43 | Hubleretal | 1994 | 6.6779 | ±0.0063 | +0.055 |
44 | Karagiozetal | 1994 | 6.67285 | ±0.00008 | -0.020 |
45 | Fitzgerald&Armstrong | 1995 | 6.6656 | ±0.0009 | -0.129 |
46 | Karagiozetal | 1995 | 6.6729 | ±0.0002 | -0.019 |
47 | Waleschetal | 1995 | 6.6685 | ±0.0011 | -0.085 |
48 | Michaelisetal | 1996 | 6.7154 | ±0.0008 | +0.617 |
49 | Karagiozetal | 1996 | 6.6729 | ±0.0005 | -0.019 |
50 | Bagley&Luther | 1997 | 6.6740 | ±0.0007 | -0.003 |
51 | Schurr,Noltingetal | 1997 | 6.6754 | ±0.0014 | +0.018 |
52 | Luoetal | 1997 | 6.6699 | ±0.0007 | -0.064 |
53 | SchwarzW.etal | 1998 | 6.6873 | ±0.0094 | +0.196 |
54 | Kleinvossetal | 1998 | 6.6735 | ±0.0004 | -0.011 |
55 | Richmanetal | 1998 | 6.683 | ±0.011 | +0.132 |
56 | Luoetal | 1999 | 6.6699 | ±0.0007 | -0.064 |
57 | Fitzgerald&Armstrong | 1999 | 6.6742 | ±0.0007 | ±0.01 |
58 | RichmanS.J.etal | 1999 | 6.6830 | ±0.0011 | +0.132 |
59 | Schurr,Nolttingetal | 1999 | 6.6754 | ±0.0015 | +0.018 |
60 | Gundlach&Merkowitz | 1999 | 6.67422 | ±0.00009 | +0.0003 |
61 | Quinnetal | 2000 | 6.67559 | ±0.00027 | +0.021 |
-- | PRESENTCODATAVALUE | 2004 | 6.6742 | ±0.001 | ±0.0150 |
自从牛顿时代以来,虽然经过很多人的努力,还没有人能对万有引力提出圆满的机械解释,而且从爱因斯坦的研究看来,这个问题已经转移到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领域去了.这一事实证明牛顿的小心谨慎的真正科学精神是非常明智的.牛顿在《原理》中说,“到现在为止我还不能从现象发现重力的那些性质的原因,我也不愿建立什么假说.”他仅用问题的形式,在他的《光学》书中发表了一项意见,在那里他假设行星际间有以太存在,并假设其压力离物质愈远而愈密,因而压迫物质使其互相接近.但在他对事实进行归纳研究的时候,在他从他的理论中得出数学推论的时候,猜度是没有地位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第254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本)中写道:“牛顿的引力,能够给予它的最好的评价是:它没有说明而是例证了行星的现状.运动是给定的.太阳的引力也是给定的.应当怎样从这些数据中说明运动呢?用力的平行四边形,用现在已成一种必要的假定而且我们不得不采用的切线力来说明.这就是说,如果我们以现有状态的永恒性为前提,我们就需要有一个第一推动—上帝.但是,现有的行星状态既不是永恒的,而运动本来也不是复合的,而是简单的旋转,并且只要力的平行四边形用在这里不只限于说明尚待发现的未知数x,就是说,只要牛顿要求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还要解决问题,那么,它在这里的运用便是错误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又写道:“仅电磁学方面,以太就是不可否认的成就,电不是物的属性,而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只要片面的思维在研究部门占优势、正确的观点就不会被承认,他们禁固思维.在这个领域要找到无所不包的理论,经过长时间再看分晓.只有那些个别的人、像骑牧的游士,向未知领域进军的人,才是大有希望的.”
马克.麦卡琴在《终极理论》中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批判:“万有引力的尴尬...牛顿提岀万有引力完是多此一举,它沒有更多的用处,而且它在自然界的存在缺泛相应的证明或科学的理论依据…我们仍然不能解释物质为什么会产生引力…时至今日,它的物理实质对我们来说,依然是完全陌生的和神秘的…无法提供关于牛顿万有引力的确凿证据…找到了四种力的原因,就是万物理论.”牛顿说:“恳望读者耐心阅读此书“即牛顿的原著),对我就此困难课题所付之劳作给予评判,并在纠正其缺陷时勿太过苛求.”赋有天资的康德所著的三大批判书: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批判力批判,这些著作是辩证逻辑的系统原始论文,是唤醒人类从形式逻辑中走出来而迈向理性世界的吼声!人类从此产生了辩证法认论的先河.他首先向牛顿那个一成不变的自然观开炮猛轰: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长着和消逝着的永恒变化!人类从此找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起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