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FFdiagramwy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FFdiagramwyl

博文

直流超导量子干涉仪(DC-SQUID)磁控I-V特性的形成机制(1)——二端口网络模型

已有 1365 次阅读 2024-7-25 11:56 |个人分类:电路观点|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直流超导量子干涉仪(DC-SQUID),在其两个端子接入的外部电路看来,就是一个具有电流/磁通调制I-V特性的磁场效应管(Magnet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MFET[1],与具有电压/电荷调制I-V特性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对比,正好呈现出磁通-电荷对偶关系,详见《超导量子干涉仪磁传感器的电路原理(2——MOS-FETDC-SQUID对比》一文。

被用作MFETDC-SQUID具有独特的磁控I-V特性。该I-V特性是由DC-SQUID内部的频率相位锁定(Frequency-phase lockingFPL)机制产生的,详细的电路理论分析见参考文献[1]

DC-SQUID内部的FPL机制,解释了I-V特性由DC-SQUID二端口网络阻抗决定的电路原理,给出了DC-SQUID 磁控I-V特性的一般解析式,为DC-SQUID设计和参数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介绍FPL机制之前,首先定义DC-SQUID的二端口网络模型。

DC-SQUID的构成和等效电路[2],如图1所示。其中,超导元件及其等效电路,已在超导约瑟夫森结电路的构成》中详细介绍。

 图1-DC-SQUID等效.jpg

1. DC-SQUID的结构示意及等效电路

 

无输入线圈的DC-SQUID,也就是常说的bare-washer DC-SQUID,其等效电路绘制成二端口网络的形式,如图2所示。

 图2-无输入线圈DC-SQUID.jpg

2. 无输入线圈的DC-SQUID及其等效电路

 

有输入线圈的DC-SQUID及其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其中,输入线圈,覆盖在DC-SQUID的超导环之上,通过互感和寄生电容,与bare-washer DC-SQUID电路形成复杂电磁耦合。

 图3-有输入线圈DC-SQUID.jpg

3. 有输入线圈的DC-SQUID及其等效电路

 

综合以上两种等效电路,可得到DC-SQUID的通用二端口网络模型,如图4所示。

 图4-DC-SQUID模型.jpg

4. DC-SQUID的通用二端口网络模型

 

可以看出,DC-SQUID本质上是一个被偏置电流和约瑟夫森电流驱动的二端口网络。其网络阻抗为:Z11, Z22, Z12, Z21DC-SQUID的二端口网络是互易的RLC网络,因此,Z12 = Z21

    进一步,可应用二端口网络模型,推导DC-SQUID磁控I-V特性的表达式。

------------------------------------------------------------------------------------------------------------

半导体场效应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的I-V特性是电荷/电压调制的,超导MFETI-V特性是磁通/电流调制的;两者呈现电荷-磁通对偶关系。

理解半导体FET及其应用,便能理解超导MFET及其应用。

[1]   Y. L. Wang, "Frequency-phase-locking mechanism inside DC SQUIDs and the analytical expression of current-voltage characteristics," Physica C-Superconductiv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 609, Jun 15 2023.

[2] Y. L. Wang, " Introduction to SQUID Sensors for Electronics Engineers," arXiv:2310.00573, pp. 1-53, 2023. https://doi.org/10.48550/arXiv.2310.0057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02909-1443693.html

上一篇:超导量子干涉仪磁传感器的电路原理(2)——MOS-FET与DC-SQUID对比
下一篇:直流超导量子干涉仪(DC-SQUID)磁控I-V特性的形成机制(2)—— 频率相位锁定机制及其解析式
收藏 IP: 180.169.2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0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