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w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jwj

博文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九):货币

已有 681 次阅读 2024-5-27 10:22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交换物品。人类社会原本没有市场、买卖或贸易,这是后来才产生的。那么,在市场产生以前,人们交换什么物品呢?答案令人意想不到,而且很有意思,是礼物。正是在礼物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货币,也就是说,货币起源于饰品和礼品。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喜欢礼物,这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人们可以自由的在不同的市场上,选择各种各样的礼物送给别人。但在远古时期,礼物不是买卖,而是不同群体之间建立、维持关系的方式,要么是联盟关系,要么是从属关系。交换也不是人与人之间,而是氏族、部落或大家庭等共同体之间。

在人类早期,物品交换是以赠礼和回礼的形式进行的。孔子《礼记》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正是礼的初始涵义。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在《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一书中写道:“交换与契约总是以礼物的形式达成,表面上这是自愿的,但实质上,送礼和回礼都是义务性的。”

例如海贝在历史上被用于饰品、马络头、玉组佩等,基本功能是装饰和祭祀,同时也是礼品和宝物财富。在特定的条件下,海贝可以起着天然货币的作用,但不是用于交易买卖的一般等价物意义上的货币。只有当人类社会出现了商品交易的需求,物品交换不仅是共同体的礼尚往来之后,货币才出现,作为衡量物品价值的标准尺度。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铸造货币的国家之一。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货币:夏商周时期的贝币,战国时期的铜币,秦朝的方孔圆钱,汉朝的五铢钱,唐朝的开元通宝。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歌《卖炭翁》中,还记载了用纱和绫作为货币的故事:“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韩钊认为:“所谓货币标准化,主要指货币在形状、尺寸、重量、钱文等方面法定的统一规格。”“货币标准化始于秦代,成熟于汉武时期,完成于唐代。标准化制度的严明与松弛,和国家的盛衰息息相关。”“货币的标准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实质是国家统一的象征。

最初货币的材质多种多样,如贝、金、银、铜等。但金银、珠玉、龟贝等是贵重金属或罕见的自然品,价值高,现实生活中不容易得到,而且大小形状不一,所以不宜作为货币标准。而铜在自然界中的数量多,容易得到,冶炼也较易, 而且铜制品的大小形状较为统一,是制造货币的理想材料。货币材料的变迁,正是运用标准化的原理,经过选优和统一而产生的。

古代货币的计量单位经历了从重量到形制的演变。最初,货币的计量单位是重量,如秦统一六国后货币统一为秦半两,即重半两(约为8克),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铸造的五铢钱,重五铢(约为3克)。后来货币的计量逐渐演变为形制,即以货币的尺寸和重量作为单位,如唐朝的开元通宝。这种形制的计量方式更方便使用和流通,逐渐成为古代货币的标准计量方式。

秦代以前的货币,形状、大小、质量各不相同,货币单位也不一致。以铜币为例来说,不仅有布钱、刀币、圆钱和郢爰四大系统,在四大系统下面又有不同种类的货币。而铜币上的文字,有的是铸造地名,有的是铸造重量数字和单位,有的是标记铸造炉次的干支或号字,有的是铸造地名加上重量数字和货币单位等等。作为交换标准的货币,这种形状、标志上的混乱,必然会造成交流和使用的不便。

秦灭六国后,建立了中央统一的国家,在全国实行统一的方孔圆钱为标准的货币。货币用青铜制造,以12铢(半两)为单位,式样为圆形方孔有郭,铜币上铸有“半两”的文字,字形为小篆。货币的重量与其上面的文字相同,即每个钱的实重是半两(12铢)。货币由秦统一制造,铸造权为王室所专有,因此货币上不再标记铸造的地名,只铸币值。因此,秦是从货币的形状和文字上推行了标准化。

秦所制造选用的这种有圆有方、孔方有郭的铜币造型被固定下来,直至清末民初。在2000多年的漫长时期内,尽管不同的朝代铜币上的文字有多次变化,而铜币的样式形状基本没有改变。

王平等认为:“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这是首次为长度、体积、重量、价值的概念量化确立了全国统一的计量标准。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是古人的重大创新,也开创了概念量化标准化的先河,在古老帝国2000年的发展过程中,统一化的度量衡和货币为确立帝王税收制度,为农业、手工业、建筑业、纺织业的发展,以及相应的科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image.png

秦 半两钱,重11克,直径32毫米 

汉以前的钱范,一般一范只铸造一次,钱成则范毁,容易导致货币的形状、尺寸、重量都不一样。自西汉起,开始采用一范多铸。铸造钱币的范是金属范,因为金属范可以反复使用数百至上千次,使用周期长,是一种快速、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因此被用于铸造有大批量需求的金属工具、农具、兵器和钱币。金属范始于战国时期,主要包括铜范和铁范。铜范铸钱是一项重要的铸造工艺,它萌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西汉早期的半两钱时期,兴盛于西汉五铢钱时期。而铸造金属范的范则是陶范,也就是说,这类陶范不是直接用于铸钱,其用途是用于铸造铸钱的金属范,后再以金属范铸钱,其全称应为铸造铸钱金属范的陶范。

汉承秦制,货币进一步完善,出现了标准的制钱——五铢钱。五铢钱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一种货币。因钱上有“五铢”二字,篆体,所以得名。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采用五铢钱以后,货币在形状、尺寸、重量和钱文等方面,全部有了标准的新规格。

image.png

汉 五铢钱

image.png 

五铢钱铜范 

到了唐代,主要流通货币是开元通宝。钱币不再以重量为名称,改称通宝、元宝或重宝等,并冠以当时的年号。开元钱脱离了本身的价值,只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符号。这种制度一直实行至清朝灭亡,差不多有1300年。

无论是唐代的通宝、清代的元宝、民国的银元,还是现在的人民币,都离不开宝、元的称谓。从这个角度说,开元钱统一了货币的称谓。唐代以后的历代货币,从形状、尺寸、重量、称谓上都沿袭唐代,基本上没什么突破。可以说,古代货币标准化,在唐代已臻于完美的地步了。

唐人的所谓左右,是以钱范为标准的,所以读序是先右后左。

 image.png

唐 开元通宝

到了宋代,造纸和印刷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于是纸币日益代替铜钱,成为重要的货币交换手段,在全国范围内通用。这种纸币称为“会子”,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其本身也是一种标准,上面写明数额,且不得伪造。

 image.png

南宋纸币会子

翟光珠认为:“货币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标准。古代货币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皆带有标准化活动的痕迹,符合标准化选优、统一和简化的原理。

现代社会,出现了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人们出门可以不带现金,手机轻轻一点就完成了交易。这在人类的历史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货币的虚拟化也意味着人类正式进入了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对接的阶段。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02671-1435758.html

上一篇: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八):度量衡
收藏 IP: 111.204.220.*| 热度|

2 孙南屏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