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度过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后,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陶器的出现。
人们通过观察发现,大自然有不同的季节且循环反复:春天,气温回暖,万物复苏,树木和草发芽,花儿绽放,动物开始出来活动;夏天,天气炎热,植物和动物都生长旺盛;秋天,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先是各种五颜六色的果实挂在树枝上,然后草木凋零,动物开始寻找并储藏食物;冬天,天上下起了洁白的大雪,江河里的水结冰了,动物钻到地下冬眠,大地一片寂静。
对于大多数的生物而言,春天、夏天和秋天都很舒适,只有冬天极其难过,不仅寒冷而且缺少食物。为了安然度过漫长的严冬,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寻找并储存大量的食物。有一天他们忽然发现,可以用泥土制作各种大小不一的罐子和盆,在太阳下晒干以后,就可以使用了。这令他们万分惊喜,因为他们获得了一种新的改造自然的力量。陶器在他们的改造下,形式多种多样,也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旧石器时代,人们在改进石器、骨器时,只能改变工具的形状,不能改变其性质。在发明陶器之前,人们处理食物一般采用烧或烤的方法。后来,人们发现了火,利用火的烧炼,陶坯发生了化学变化,从软绵绵变成硬邦邦,形状从此固定,再也不会发生变化,而且火烧的陶器比太阳晒干的还更加结实和耐用。
因此,陶器的发明对于原始人类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有了陶器以后,人类又增加了一种做熟食物的方法,除了烧和烤,还有煮。同时,陶器还可以储存和运送食物、水,让人类定居下来,从游牧社会转向农业社会,从事农业生产,从此改变了居无定所、不断迁徙的生存状态。
制陶的发展是先从手制再到轮制。最初,人们是手制为主,造型简单,形状不规整,陶胎壁的厚薄也不均匀。后来,人们发明了轮制以代替手制,不仅省力而且省时。随着轮子的速度不断增加,慢轮又进一步发展为快轮。
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主要是慢轮。陶器的颈口部,经过转动较慢的陶轮修整之后,厚度均匀,烧出的陶器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在慢轮的基础上,人们又创造出了转动很快的陶轮。用陶轮快速旋转的力量,把陶泥塑成器皿,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陶器,形状规整,厚薄均匀,并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陶器是人类最早的容器,后来不断发展,成为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刚开始陶器上并没有什么额外的图案。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有了剩余的精力,开始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就在陶器中加入一些图案,使得陶器更加美观。
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器,陶土经过精细淘洗,不含粗大砂粒。在陶坯将干未干时,将表面打磨光亮,然后用红色或黑色绘上各种编制纹、叶子纹、方格纹等花纹,或鸟、鹿、鱼等各种动物形象。最后放入窑中烧制。陶器因氧化作用而变成红色或红褐色,彩绘纹附着在陶器上,成为精美的花纹。
彩陶上的纹饰,不论是早期的写实、生动、多样化的动物形象,还是后来发展演化成抽象化、符号化、规范化的几何纹饰,给人的感觉都是活泼愉快的,这与母系氏族社会人人平等、和平稳定的特征是相符的。他们既可能是绘画的起源,例如作为图腾;同时也可能是文字的起源,通过不断演化,逐步成为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从而可以记录和传达语言。例如西安半坡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彩陶钵口沿上,发现可有你简单而又整齐的符号,最常见的是“+”、“-”,其次是Z形。
刻符陶片
李厚泽研究发现: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据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
麦绿波则认为:距今约6000年前,中国人在彩陶上刻画符号、绘画,这些作品具有初级文字的性质(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遗址佐证)。距今约4800年前,大汶口文化的象形陶符与古汉字息息相关,与甲骨文的结构十分相像(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佐证)。
陶器从手制到轮制,形状更加规整,厚度更加均匀。彩陶纹饰从写实演化成抽象,并进一步符号化、规范化。这都说明当时的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自觉的应用了标准化的思想,对事物合规律性的认识、理解和感受越来越深。
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震惊了世界。兵马俑建于秦朝,也称秦俑,被称为“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世界第八大奇迹”。一排排整齐的兵马俑神态万千,各有不同:有的泰然自若、看淡人生,似乎看破战局,胸有成竹;有的目光坚定、表情严肃,仿若恶战在即,忧虑却不畏怯;有的神情庄重、手握兵刃,仿佛再强大敌人也要决战之;有的握紧双手、战意昂然,好像时刻准备着,奋勇杀敌……
秦鞍马骑兵俑
其实,秦俑是一种陶器,制造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塑性、雕饰、焙烧和彩绘。在泥胎塑形的过程中,秦俑的各个部位都有相应的模具,先利用模具,加工成粗胎,然后再粘接起来。秦俑躯干的粗胎制法则是采取由下而上的叠塑成型法。每件俑的足下都有一个足踏板,陶俑的双足都站立于足踏板上。这些足踏板起着平衡的作用,使站立的陶俑更加稳定。这也体现了在秦俑制作过程的标准化。
翟光珠认为: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实物,都是手工制造,当时就注意了器物的系列化和互换性、通用性。标准化达到了很高的程度。陶俑身上穿的铠甲,按军阶和兵种不同,有将军穿的彩色鱼鳞甲、军吏穿的长甲、步兵甲、骑兵甲、车士甲等多种型式,各种型式的型制不同,但同-制式中,甲衣甲片的多少,组合方法,构造形式,都有定制,可说是类别分明,整齐划一。应是雕塑工匠按标准的铠甲实物制造的,秦俑的戎装实现了标准化。
《道德经》中第十一章写道:“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意思是:用水和着黏土制造各种陶器,正是因为有了陶器里的空间,才有了陶器的作用。老子作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对世界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看法和角度。他以陶器为例,揭示了有和无这两个相反的概念,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人生不能总是占有,有时也要放空自己。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智慧呢?
现代社会,陶器逐渐减少,更多的是瓷器,但并不能被全部取代,依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例如GB/T 10816-2008《紫砂陶器》,规定了紫砂陶器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包装、标志、运输、贮存,适用于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的特种粘土制成的,呈色以赤褐为主,质地较坚硬而透气性能好的无釉紫砂陶器(其中壶类产品应以手工打接、镶嵌成型法制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