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敲打石头的历史很长很长。然而,就是在这不断的敲敲打打之中,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强大,在险恶的大自然中艰难的存活下来,开始了从原始向文明的迈进。
石头的形状也在不断变化,刚开始没有定型,人类把石头直接拿来用,不经过任何处理;后来会简单的打制,有的地方能打的光滑,但有的地方还是很粗糙;再后来会较为复杂的磨制,石头的形状越来越规整。其实,这些就是标准化的萌芽,只是那时的标准意识还是朦胧、模糊且无意识的。
在几百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人类就像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婴儿,只会拾取天然石块、动物骨头、木棒或竹竿等来玩,同时也作为狩猎和防御的工具,但是不会敲打。
到了几十万年前的猿人时代,人类不仅会捡取河边上的砾石或任何其他的砂岩、燧石、石英岩石块等,而且还会敲打石块。于是,石头发生了变化:有的变尖了,能够更好的分割食物;有的变圆了,摸着很舒服;有的变小了,更方便手握等等。后人将这些经过了敲打的石头称作石器,这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劳动工具。
远古时期还没有文字,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不知从何而来,后人或许只能借助想象:假如有一天,一个猿人坐在池塘边,突然间下起了小雨,猿人赶紧找了一棵大树,在下面躲雨。等雨停了,他忽然发现,从树叶上掉下来的亮晶晶的雨滴形状很特别,就想能不能把石头也打成水滴的形状。于是他找了一块和雨滴形状还比较接近的角岩,只要一有时间,他就用另一块石头敲打一番。一日复一日,打成了水滴的形状。
后来,考古学家发现了这种工具——原料为角岩、形状为标准水滴形的石器,称之为石斧,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符号,可用于切割、挖掘、砍伐等。这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创造并使用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定型工具,一端较尖较薄,另一端略宽略厚,呈泪滴状,拥有对称美感和修长身躯,握起来非常顺手,可用于砍伐、狩猎等。
手斧的正面和侧面
王平等详细描述了在制作手斧的过程中,规则是如何形成并不断优化的:
好用的手斧会得到群体的认可,其他人以及后人就会主动仿制。相当于把好用的手斧作为仿制的模型或标准。这种制作手斧的方案(手斧标准)在后人继续制作手斧的时候就会成为规则。按照相同的标准规则制作的手斧就会有相同的效用……仿制不一定完全符合原有手斧的形状和大小,出现差异是必然的。如果有人发现有差异的新手斧比原来的手斧更为好用,那么后来人就会采用新的方案。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试错和改进过程。
旧石器时代,从南方的元谋人到北方的蓝田人、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虽然使用的是粗糙的打制方式,制造工具带有很大的原始性,但是可以从石器工具的进步上,看出人对形体性状的初步感受:北京人的石器尚无定形,丁村人的则略有规范……到山顶洞人,不但石器已很均匀、规整,而且还有磨制光滑、钻孔、刻纹的骨器和所谓的“装饰品”……这表明对形体的光滑规整……对事物的同一性(同样大小或同类事物串在一起)有了最早的朦胧理解、爱好和运用。
据古人类学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云南元谋人打制的石器与蓝田人、北京人打制的石器很类似。而从欧洲和非洲出土的石器,与亚洲出土的石器形式,也很相似。这说明,远古时代,人类打制石器第一步都是从形式开始的,即不同的形状和大小,石器打制具有原始性的特征,即本能、自发且无意识。
大约在50万到40万年间,北京猿人掌握了两种征服自然的知识:一种是制造石器;另一种是用火。他们制造石器的方法,是用一块石头砸打另外一块石头,打去圆边,现出薄刃,就可以用来切割食物或者兽皮,也可以作为武器。
但是,北京猿人制造的各种石器功能用途并没有分化,一件石器既可以用于切割刮削,又可以用于钻凿。每件石器就像人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其实这也并不是北京人的刻意为之,因为他们的技术还很幼稚,还不能打至成一定的形状,因此即使是功能用途相近的石器,也是形状各异,尚未规格化,而且只做一次加工,不会做第二步加工,任选一片即行使用。
又经过了几十万年的进化,大约在20万到10万年间,丁村人的石器打制技术比北京人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除了继续使用北京猿人的直接打击方法,而且还会用交互打击的方法,制造各种砍砸石器,既有单边刃的,也有多边刃的。有许多石器经过了第二步加工,于是石器的种类更加多样,有尖状器、多边器和石球等,其中以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石器的功能进一步分化,有的作为砍砸器,有的作为刮削器等,说明丁村人已经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专业分工。
大三棱尖状石器
然后又经过了十几万年的进化,大约从四、五万年前,人类不仅改善了打击和修理石器的方法,制造出的石器类型更明显和丰富,例如尖的、圆的、凹的、凸的等,形状对称均匀,刃部锋利适用,并且已经初步学会挖孔和初步的磨制技术。通过磨制石器,使得石器均匀规整,孔从不规则的形状逐渐向规则的圆形发展。大约两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能够制作比较精致的各式各样的石器和骨器。
到了新石器时代,在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里,人们不断的改进石头和石头互相打击制作的粗糙工具,逐渐知道使用凿磨过的较精致的石器。石器形状更加多样,而且功能用途的区分更加细致。在人类不断劳动的过程中,石器这种工具愈来愈朝着合规律性的形式要求(大小、形状、均匀、光滑等)发展。
李春田从器物统一的角度认为,磨制石器不仅是人类工具发展史上的一次突破,也是工具标准化最早的雏形,并阐释了人类最初的、朴素的(或无意识的)标准化是如何产生的:
人类的祖先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和劳动,使用的器物虽然各具特色,但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融合,不断摸索和改进,人们终于从多种多样的器物中选出最适用的一种或几种来,使其形状、大小逐渐趋于一致。这种统一化了的器物,常常作为“标样”互相模仿,世代相传,成为例规。这便是人类最初的、朴素的(或无意识的)标准化。通过这种方式流传至今的习俗、规则、器物比比皆是。”
翟光珠从器物优化的角度认为:
“出于客观需要和本能的选择,不断改进,选优仿制,使石器的形状大小逐渐趋于类似。那些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器具,被保存下来,经过不断改进,世代相传,便成为人们公认的“标样”了。”
麦绿波从劳动效率的角度认为:
“人类开始尝试各种大自然提供的工具,如石头、竹片、骨片等,慢慢地,人们发现有些工具效率高,有些工具效率低,效率高的有其特定的形状。经过大量的对比和试验,他们确定了几种石器、竹器和骨器的形状,并作为标准的样式,按此形状进行推广制作,制成了几乎完全一样的标准工具。这些标准工具本身就是实物标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