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因斯坦当年曾明确指出,物理学的下一步就是将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可在物理学上否定了以太观之后,这一点就已经无法实现了。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一点,那就是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由同一种物质运动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性质,它们是有机统一的。我们现在只是机械地将两种性质统一在光的身上,至于如何实现有机的统一,至今没有合理的说法。
显而易见,波动性和粒子性绝对是一对矛盾。因为光的粒子性就要求空间空无一物和对称,如果空间中连续着物质,那么粒子就会受到阻力,它的速度就会越来越慢,这与事实不符。而光的波动性要求空间中连续着物质,如果没有连续物质,何以称波动?
那么空间中是否连续着物质呢?至少目前科学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空间中连续着物质,称之为暗物质,爱因斯坦对以太观的否定已经不合时宜了。
在此,我们不得不重新提及古中国的气一元论,它可能是更接近自然事实的前提假设。它是这样来描述宇宙的:无限的宇宙空间中连续着统一的物质,它们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也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局部物质才不断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暂态的有序结构,我们观察到的一切都是由统一物质组成的,只是最初产生环境的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个性。
显然,气一元论用一种物质的聚散解释了自然界的一切,当然也能够用它来解释光。站在气一元论之上,光就应该是依赖连续在空间中统一物质的周期性聚散来传递的,暂态的聚使它表现出粒子性,周期性地聚散使它表现出波动性。更具体地说,这里的粒子仅仅为一个短命的粒子,它迅速产生(聚),又迅速灭亡(散),能量是通过这种方式一包一包地进行传递的。注意,这里的聚其实是物质涡漩,光是依赖连续在空间中统一物质的一个正向涡漩,继而一个反向涡漩的周期变换。
明白了光的本质,我们就知道光速是可变的,在物质密度大的地方,波长变短,光速变慢。在物质密度小的地方,波长变长,光速变快。之所以呈现出光速不变现象,只是因为时间尺度的变化,以原子钟为例,在物质密度大的地方,受到的压力大,运动变慢,时间尺度变长;在物质密度小的地方,受到的压力小,运动变快,时间尺度变短,正是由于光速和时间尺度同步变化,才出现了光速不变现象。爱因斯坦的问题就在于把光速当成是绝对不变的了,而真实的光速是相对不变的。
量子力学是建立在否定以太观之上的,没有了连续的物质,光只可能被当成是粒子束,即不变的粒子连续在空间中移动,可事实上,光是依赖粒子的生死变换来传递的。量子力学的问题就在于把依赖粒子的生死变换传递的能量包当成稳定的粒子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