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eliusd070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eliusd07017

博文

正是因为引入了数学,科学才成之为科学。实证(实验验证)不是科学的标志。

已有 322 次阅读 2024-9-30 07:56 |个人分类:微波吸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 否定数学是科学的核心目的就是否定理论是科学研究

数学是自然遵守的实实在在的逻辑关系。

一个再加一个就是两个,自然界决不可能违背这种数学关系。

数学专门研究自然界的这种逻辑关系,

任何成功的理论都是建立在数学逻辑基础上的。

凡是符合数学逻辑的,自然界才能发生,

凡是违背数学逻辑的,自然界绝不可能发生。

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物理化学的正确理论结果,不可能与实验结果不一致。

与正确理论相违背的实验结果,说明实验一定错了,

因为自然不可能违背数学逻辑。

正确的理论是检验实验的唯一标准。

这是为什么很多人说逻辑重要的原因。

科学还是不科学,分界岭就是有没有数学逻辑思维,

科学不科学,分界岭就是你以提升理论认知为目的,还是以堆积实验结果发表垃圾实验报告为目的。

为什么现代科学造假问题那么严重?

因为做理论研究很难造假,

造假都是实验文章。

没有人傻到用写理论文章的方法造假。

数学推理,只能推导错误,很难造假。

现代科学的问题是缺乏对理论研究的重视。

因为歧视理论研究,大家的理论基础薄弱,不能发现实验结果为什么错了。

因为歧视理论研究,产生大量实验垃圾文章。

现代科学研究欠缺的是对理论研究的重视

科学的逻辑就是数学

数学是科学;科学更是逻辑,科学更是理论

实验的目的是取得理论认知

很多主流科学家不承认90%的期刊文章是错的

科学研究就是建立科学理论,而不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

真正推动科学进步的是理论研究,而不是实验研究

有能力取得正确的理论认知,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科学界能搞出大量实验数据支持错误理论

当代的教育体制已经背离了科学的本源

教学名师不是优美的教态、不是工整的板书、不是美观教案,教学名师更是对教材逻辑内容的理解

做学问更是为了继承人类最优秀的成果,其次才是创新

“只有实验验证了的理论才能被认可”的意思是不认可理论研究

不尊重民间科学是现代科学圈的一个严重问题

教材和期刊文献,前者更值得下大功夫研读

2 正是因为引入了数学,物理和化学才真正步入了科学

很多人为了否定理论研究是科学研究,

他们说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就是因为引入了实证(实验验证)。

他们说数学不是科学,因为数学对就是对,不用实验验证,

他们用的证据是伽利略的实验验证。

事实上伽利略的实验验证在炼金术炼丹术时代(人类还没有步入科学的时代)就存在,

他们忽视了伽利略的理论逻辑推测这种根本区别于非科学时代的思维。

地心理论是建立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的理论。

是日心学理论的建立才使人们认识到,那些支持地心理论得实验证据,原来都是否定地心理论得证据。

量子化学从头算不需要任何经验参数、任何实验数据,其结果是可靠的。

我们大学上实验课,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一定是实验做错了。

理论是检验实验的唯一标准。

人类的文明进步就是理论成就。

所以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是坐在教室里学理论、学数学,

而不是以进实验室做实验为主要目的。

大学的实验课是为理论服务的,

大学的实验课是帮助体会和消化教室里学的理论。

物理和化学,之所以成为科学是因为引入了数学逻辑。

现代科学的建立是以数学为逻辑基础的学科理论的建立为标志的。

没有理论研究、没有数学逻辑,就没有科学。

科学不是因为实证才成为科学。

数学结果得正确性不需要实证,

实验结果需要理论得支持和验证才可以说是正确得结果。

理论是检验实验结果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很多人以为进实验室做实验就是做科学研究,

实际上只有理论研究才是科学研究,

没有理论意义的实验不是科学研究,

没有理论意义的文章是实验结果的堆积、是垃圾文章、甚至可能是错误的实验结论。

做实验是炼金炼丹术,

炼金炼丹术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重要的事实,不等于科学研究就是实验研究。

尽管科学研究中仍然在使用炼金炼丹术,也不能因此说“只有实验验证才是科学”

化学和生命科学中的一些理论研究采用的是与数学平行的逻辑思维,尽管形式上没有使用数学逻辑语言。

Liu Y, Drew MGB, Liu Y. Similarity Between Chemistry and Mathematics in Reasoning

The Chemical Educator 2018 , 23 231-236.

化学不是实验科学、物理不是实验科学、正确的理论才是检验科学的唯一标准

实验不是科学,一项实验不能因为被科学项目基金资助了就变成了科学研究

科学更是提高实验技术、堆积实验现象,还更是提升理论认知,建立学科理论

牛顿、爱恩斯坦持唯心主义世界观,现代主流科学家持唯物主义世界观

按现代的教育标准,牛顿是不称职的教师,必须下岗

实验的目的是取得理论认知

3 科学的实质是逻辑,实验验证不是逻辑

实验是造假和垃圾文章的源泉。

逃离科研-九九年的老人

申请书天花乱坠,成果一地鸡毛, 科学研究不是深度挖掘根本不存在的关系

杨幂,发C刊!教授批判臭不可闻的学术江湖

是理论使这个世界变得简单了、更容易把握了

推荐一篇犀利而经久不衰的短文

很多时候研究热点就是大家都在为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提供“存在”的实验证据

一篇有关民科的文章

学术游戏化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逻辑学是科学的基础-媒体南开-南开大学 (nankai.edu.cn)

【新提醒】科学网—科学的诞生-3-逻辑与科学 - 张天蓉的博文 (sciencenet.cn)

 逻辑是科学吗?为什么? - 知乎 (zhihu.com)

科学发现的逻辑(卡尔·波普尔创作科学哲学著作)_百度百科 (baidu.com)

发现“科学发现的逻辑”_中华读书报_光明网 (gmw.cn)

科学发现的逻辑 (豆瓣) (douban.com)

何全胜:实践和逻辑都是科学理论成立的必要因素 (guancha.cn)

科学=逻辑+实证_中华读书报_光明网 (gmw.cn)

【林定夷】论科学理论的检验结构与检验逻辑-哲学中国网 (cssn.cn)

【张仲涛】先验逻辑与逻辑实证主义-哲学中国网 (philosophy.org.cn)

4 参考文献

一些不同的观点

为什么说数学是科学之王? - 知乎 (zhihu.com)

个人觉得如果把科学比做大厦的话,数学就是钢筋混凝土浇灌的框架,诸如物理,生物,化学之类的就是填进去的一面面的墙。

为什么说一切的真理都是数学?

数学是最精确的科学。

学却是规律和理论的裁判和主宰者,

因为规律和假说都要向数学表明自己的主张,然后等待数学的裁判。

如果没有数学上的认可,则规律不能起作用,理论也不能解释。

一个完美的逻辑可以把世间的一切套用进去做解读和分析。

数学是永恒,是真理,是所有科学的基础,是一切逻辑原理的答案。

钻石未必长久,数学定理才是真正的恒久远。

数学是唯一我们能确定是对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95%的数学成果最后都是要扔进垃圾桶的,只有真正能和实践挂钩的理论才能幸存下来,

科学之母是天文学和数学

数学是一种科学么? - 知乎 (zhihu.com)

实际上都少了两个关键的字——“自然”,这里说的是自然科学。研究大自然的科学叫做自然科学。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但不只限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只是科学的真子集。一般说的科学都只是指自然科学,一般要观察,假设,实验,定论的自然科学。

以“科学”必须具备可证伪性这一点而言,数学不是科学。

波普尔是如何论证「可证伪性」原则的?后人对这个命题如何反驳? - 知乎 (zhihu.com)

可证伪性是波普尔(Popper)对科学的划界,规定了什么是科学命题:一个命题是科学的,当且仅当它是可证伪的。

为什么说数学“并不是科学”?_腾讯新闻 (qq.com)

“理论不能被证实,但能被证伪。”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不是什么“真理”,而只是一种不断被证实,也有可能被证伪的猜测和假说。可证伪,是所谓科学猜想与非科学陈述的根本区别

北京大学数学学院 (pku.edu.cn)

数学是一门演绎科学

“大自然,这部伟大的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

数学最重要的特征是其研究对象的抽象性,它决定了数学的其他特征,并使它区别于自然科学。

数学研究对象的抽象性决定了它的应用广泛性。1+1=2不仅适用于苹果、羊、山,而且适用于一切事物。

由于数学的结论是逻辑演绎的结果,所以数学的结论是永恒的,不会随时代变迁而改变。数学是这样一门科学

数学是今天高科技的基础。

这恰恰就是数学之所以是数学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数学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学科,在这门学科中,你永远不知所言为何物,也不知所言之物是否为真。

抽象这只怪兽比我们到现在为止所能够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丘成桐:数学和基本科学在应用科学中的重要性-清华大学求真书院 (tsinghua.edu.cn)

古人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趣的是,在保密这门学问中,道和魔都是数学!

未来的科技革命中,数学不可能缺席,得数学者得天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89443-1453279.html

上一篇:相当多的学术权威不是因为学术而权威,他们靠造假发表垃圾文章污染学术而成为学术权威
下一篇:燃素理论是通过实验建立的,是通过数学逻辑推翻的---检验理论正确性靠逻辑,不是靠实验验证
收藏 IP: 39.152.24.*| 热度|

13 郑永军 宁利中 杨正瓴 王涛 高宏 孙颉 晏成和 王从彦 池德龙 马鸣 史晓雷 郭娟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0 1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