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中山大学刘绍鸿教授等以交联自组装层状嵌段共聚物为前驱体,通过低温掺杂-高温脱除杂原子策略制备了一类拓扑缺陷层状多孔炭(TDLPC),并研究了TDLPC的层状形貌、缺陷结构、闭孔结构和开放孔结构。结果表明:杂原子脱除可以引发周边碳原子重排,在TDLPC骨架中引入大量拓扑缺陷以及闭孔结构;原位形成的氧化硅模板在刻蚀后赋予TDLPC适量的开放微/介孔。因此,TDLPC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兼具高斜坡容量(130 mA·h/g)和高平台容量(83 mA·h/g),并且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5 A/g下比容量为162 mA·h/g)以及长循环稳定性(1 A/g下循环500圈容量保持率高达94%)。敬请关注。
用于快速高容量储钠的拓扑缺陷层状多孔炭
梁 敏, 黄俊龙, 符若文, 刘绍鸿
(扫码阅读)
引用本文:
梁 敏, 黄俊龙, 符若文, 刘绍鸿. 用于快速高容量储钠的拓扑缺陷层状多孔炭[J]. 功能高分子学报,2024,37(6):463-472.LIANG Min, HUANG Junlong, FU Ruowen, LIU Shaohong. Topologically Defective Lamellar Porous Carbon for Fast and High-Capacity Sodium-Ion Storage[J].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2024,37(6):463-472.
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攀升,开发高效、低成本且可持续的能源储存系统至关重要。锂离子电池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技术,但全球锂资源的不均匀分布和有限性制约了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大规模应用。与之相比,钠的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因此钠离子电池有望成为替代锂离子电池的储能方案。钠离子电池在发展过程中面临重大挑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开发高可逆容量、高倍率性能和长循环寿命的负极材料。目前,许多研究工作已经探索出钠离子电池负极候选材料,包括氧化钛、过渡金属硼酸盐、金属硫化物以及炭材料等。其中,炭材料具有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物理化学结构可调控、结构稳定性优异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广受研究者们的青睐。在众多炭材料中,多孔炭纳米片兼具多孔炭材料和二维材料的优点,其导电性高、纵横比超大、孔结构丰富,能够充分暴露炭骨架的反应位点,并促进电子和离子的快速传输,是具有巨大前景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常规多孔炭纳米片通常缺乏骨架结构(如类石墨微晶结构和孔结构)调控,导致其电化学活性受限,储钠反应动力学缓慢。炭材料的结构决定其储钠机理,从而影响其储钠性能。多孔炭材料的储钠过程可以分为缺陷位点的吸附以及闭孔的填充,两者在充放电曲线中分别体现为高电位斜坡容量(>0.10 V)和低电位平台容量(<0.10 V)。一般而言,多孔炭材料的可逆比容量主要来自低电位平台容量,但平台区的储钠过程受扩散控制,在高电流密度下动力学缓慢,因而倍率性能较差。此外,低电位可能会引起金属钠的析出,导致安全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些研究工作开始关注以斜坡容量为主的多孔炭负极,其储钠动力学更快、倍率性能更优异,并且相对较高的平均电位能够避免循环过程中金属钠的析出。在多孔炭材料中引入孔隙结构、杂原子(如 N、S、O、P等)或拓扑缺陷等,能够诱导钠离子的赝电容吸附,促进钠离子的快速传输,是增加多孔炭材料斜坡容量的有效策略。然而,高斜坡容量往往会导致大量的不可逆容量损失。因此,合理调控多孔炭材料的微观形貌、孔隙结构和缺陷结构,对协同实现高斜坡容量和高平台容量储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中山大学刘绍鸿教授等以交联层状嵌段共聚物为前驱体,通过梯度温度热处理,在炭骨架中先掺杂后脱除氮原子,制备了拓扑缺陷层状多孔炭(TDLPC),并探究其微观形貌、孔隙结构与缺陷结构,考察其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的电化学性能,揭示其骨架结构与储能特性之间的关系。刻蚀氧化硅产生一定的开放微/介孔,能够增加电解液的接触面积,促进离子的快速传输。通过先掺杂后脱除氮原子,向炭骨架中引入丰富的拓扑缺陷和闭孔结构,促进了钠离子的吸附,提高了斜坡容量,同时有利于钠离子的填充,提高平台容量。TDLPC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表现出高斜坡容量(130 mA·h/g)和高平台容量(83 mA·h/g)、优异的倍率性能(5 A/g下比容量为162 mA·h/g)和长循环寿命(1 A/g下循环500圈比容量190 mA·h/g,容量保持率高达94%)。
通信作者简介
刘绍鸿,中山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主要从事能源高分子与炭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应用研究(包括固态电解质、碳负极材料等)。担任中山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碳-石墨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功能高分子学报》、《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等期刊青年编委,在Nat. Nanotechnol.、Nat. Commun.和Adv. Mate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授权专利11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