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分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jps 为高分子科研成果提供发表的园地,传播最新学科前沿动态的平台,打开国内外高分子学术交流的窗口

博文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献红团队研究论文:双功能卟啉铝催化二氧化碳与长链末端环氧化物共聚

已有 235 次阅读 2024-12-17 14:24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文章重要内容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献红团队设计了一系列双功能卟啉铝催化剂,通过调控大位阻有机碱与铝中心的协同作用,实现长链末端环氧化物与CO2高聚合物选择性(99%)、完全交替共聚。

文章背景

       CO2基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能够实现CO2的高值化利用方式,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点,其中长链末端环氧化物(LCTE),如1,2-环氧丁烷(BO)1,2-环氧己烷(HO)1,2-环氧辛烷(OO)等与CO2共聚生成聚碳酸酯,所得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低于室温,有望制备弹性体和压敏胶材料。但这一类LCTE单体往往展现出较环氧丙烷更低的活性,以及在链增长过程中的位阻效应导致聚合物链末端易发生回咬反应,从而降低了聚合物选择性,因此亟需推动新型催化剂的开发以实现LCTECO2的高效共聚。

文章概述

近期,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献红团队通过在卟啉meso苯环不同位置引入大位阻有机碱1,5,7-三叠氮双环[4.4.0]-5-(TBD),设计了一系列双功能卟啉铝催化剂(图1),旨在调控TBD基团与铝中心的空间协同作用。其中TBD连接在meso苯环间位上的催化剂m-4展现出最佳的催化效果,可高聚合物选择性(99%)催化1,2-环氧丁烷或1,2-环氧己烷与CO2完全交替共聚。催化剂的核磁表征与聚合结果实验,证实了金属中心与TBD基团合适的空间距离对提升聚合反应效率至关重要,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会抑制分子内协同作用并导致催化剂聚合性能的下降(图2)。

image.png

双功能卟啉铝催化长链末端环氧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共聚

image.png

(a) 不同催化剂催化BOHOOOCO2共聚的催化活性;不同催化剂催化(b)BO/CO2, (cHO/CO2, (dOO/CO2共聚的聚合物选择性和碳酸酯单元含量的变化

进一步,团队通过原位红外光谱仪对m-4催化剂催化下的BO/CO2共聚进行反应动力学研究,可以得出共聚生成聚碳酸丁烯酯的速率方程为:Ri = k [BO]1[m-4]1[CO2]0,其对应关系证明所合成的双功能卟啉铝催化剂m-4具有分子内协同催化的动力学特征(图3)。

image.png

3 (a) 原位红外光谱仪监测聚合物(1750 cm-1)和环状碳酸酯(1810 cm-1)的形成; (bBO, (cCO2, (d) 催化剂的反应级数

本文工作探究了双功能催化剂分子内催化位点的空间分布与所产生协同作用的关系,为LCTE/CO2高效交替共聚合成聚碳酸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image.png

该文以研究论文形式即将在《高分子学报》2025年印刷出版。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硕士生刘克共,通讯作者为王献红研究员刘顺杰研究员

引用本文:

刘克共刘顺杰范培鑫张若禹陈学思王献红.

双功能卟啉铝催化二氧化碳与长链末端环氧化物共聚.

高分子学报,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4.24185

Liu, K. G.; Liu, S. J.; Fan, P. X.; Zhang, R. Y.; Chen, X. S.; Wang, X. H..

Bifunctional porphyrin aluminum catalyzed copolymerization of carbon dioxide and long chain terminal epoxidey.

Acta Polymerica Sinica,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4.24185

CSTR: 32057.14.GFZXB.2024.7289.

原文链接:

http://www.gfzxb.org/thesisDetails#10.11777/j.issn1000-3304.2024.24185&lang=zh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82600-1464735.html

上一篇:武汉大学张先正教授团队研究论文:益生菌/黑磷纳米片复合材料在肠炎治疗中的应用
下一篇:功能高分子学报| 封面文章推荐:用于快速高容量储钠的拓扑缺陷层状多孔炭
收藏 IP: 113.59.12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