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35%以上人口的主粮,提供了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主要营养元素。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的减少和气候的变暖,当前的小麦产量已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发掘小麦产量潜力仍然是育种工作的首要任务。小麦产量的构成要素包括千粒重、每穗粒数和单位面积穗数。其中,千粒重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可在育种早期世代进行有效的选育。研究表明,千粒重、粒长和粒宽等籽粒性状与小麦产量呈正相关性。因此,明确小麦选育过程中的籽粒相关性状和基因,对实现高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孙道杰课题组利用小麦55K SNP芯片对亲本和RIL群体进行基因分型,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并与中国春参考基因组IWGSC RefSeq v1.0进行相关性分析。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对多环境粒重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通过对主效QTL进行方差分析,判断不同QTL间的加性互作效应,并分析其对粒重相关性状的影响。同时,根据粒长主效QTL的共分离SNP位点开发相应的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标记(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KASP),并在242份国内外小麦种质构成的自然群体中进行验证。
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的共线性分析
该研究构建了和尚头/陇春23 RIL群体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全长4 543 cM,共包含22个连锁群,覆盖小麦21条染色体,平均遗传距离为1.7 cM。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具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77—0.99(P<0.001)。共检测到51个粒重相关QTL,其中,有4个为3个及以上环境稳定表达的主效QTL,分布在2D、5A、6B和7D染色体。根据物理区间和功能标记分析主效QTL Qtkw.nwafu-2D.1和Qtkw.nwafu-7D分别为光周期基因Ppd-D1和开花基因FT-D1,方差分析表明二者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Qtkw.nwafu-2D.1和Qtkw.nwafu-7D优异等位基因的聚合显著提高了小麦的千粒重和粒宽。此外,根据粒长主效位点Qgl.nwafu-5A的共分离SNP开发了相应的KASP分子标记AX-111067709,该标记在242份小麦组成的自然群体中与粒长和粒重性状显著相关,在不同环境下能增加粒长3.33%—4.59%(P<0.001)和粒重5.70%—10.35%(P<0.05)。
242份小麦材料的粒长显著性检验(AX-111067709)
引用本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9 1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