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gyank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ankun

博文

宇宙起源

已有 1721 次阅读 2023-4-1 15:4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小粒子是光粒子和磁粒子,光粒子决定时间,是能量的本质;磁粒子决定空间,是质量的本质。若只有时间,没有空间,就是“无”或“真空”状态,也可理解为“浩瀚无垠,能量无限”、“长久永存,不生不灭”。若只有空间,没有时间,就是“密度无限大”、“质量无限大”的奇点。

      光粒子以光粒子流的形式表现,这就是“光量子”的本质。光粒子流有围绕磁粒子运动的性质,这就是能量传递的原因;而磁粒子相对光粒子的流动,有趋于静止的趋势,即惯性。当围绕磁粒子流动的光粒子流发生变化时,磁粒子因惯性打破而运动,运动的形式多样,有自旋、震动以及极性运动等。

      光粒子流围绕磁粒子运动使得时间真正存在并可以衡量长短,空间也真正显现并呈弯曲状态。在一定角度上可以认为,磁粒子充当了光粒子流的介质,即空间是时间的介质;磁粒子分布均匀,惯性就更加协调,即空间和谐,于是时间是平滑的。平滑时间在和谐空间中穿梭时,在数学平面的角度上就呈波状,即电磁波。

      对地球而言,太阳光(光粒子流)就是源源不断的时间。光粒子流围绕地球(磁粒子体)流动,表现为“地球自转,白天黑夜交替”;光粒子流缠绕地球(小磁粒子体)与太阳(大磁粒子体)而流动,表现为“地球公转,春夏秋冬更迭”。地球上的万物就是(光粒子流)时间在不同磁粒子空间的表现形式。磁粒子空间均匀的就是单质,磁粒子不均匀的就是化合物。因此,单质中时间是平滑的,电磁波就保持一致;相反,化合物中的时间是凹凸不平的,电磁波就多种多样。  也可以这么说,地球自然界多种多样的电磁波,是因为时间在不均匀磁粒子间穿梭而凹凸不平造成的。

      光、电、热是光粒子对于人类感官的不同表现形式。电在导体中传播的本质是光粒子流在均匀磁粒子间呈波状运行,也可看成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运行。导体的电阻即光粒子流流动的顺畅程度,电阻越大,光粒子流就会越多的以热和光的形式向导体的周围传播。这就是电灯泡的原理。

      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是一定空间内磁粒子数目发生明显变化时,围绕磁粒子转动的光粒子流相对变化,便沿着磁粒子呈波状运动,从而产生电流。也可以这样解释,在特定区域凡是空间变化,一定会引起时间变化。以此类推,“摩擦生电”、“钻木取火”、“热胀冷缩”、“爆竹炸裂”等,都是由于一定空间内磁粒子数目发生明显变化,光粒子流突然外溢而造成的。即空间骤变使时间剧变,物象斐然变化。正如“堤坝坍塌,洪水倾泻”一般。

      在宇宙诞生之初,无数磁粒子组成密度无限大的磁粒子球;磁粒子球外围是无数光粒子流,围绕磁粒子球超光速流动。这就是我国古代所说的“无极”宇宙。对于我国古代所说的“阴阳”,“阴”便是磁粒子,“阳”便是光粒子。当靠近磁粒子球表面的光粒子流流速瞬间膨胀至一定值时,磁粒子球表面的磁粒子便开始急速剥落(即所谓的宇宙大爆炸)。单个或几个磁粒子被单条或几条光粒子流包围而构成“光磁波子”。我国古代所说的“太极”宇宙开始形成。黑洞可以看成是局部宇宙的诞生,黑洞内核即是致密的磁粒子球,而来自周围恒星的光粒子流围绕黑洞内核超光速流动,于是当光粒子流流速达到一定值时,黑洞内核由外至内层层剥落,磁粒子便被光粒子流包围而形成光磁波子。

      光磁波子因磁粒子数目、间距和光粒子流的数目不同而形式多样。只有一个磁粒子的光磁波子就是“磁单极子”,它可被看做是最小的“无极宇宙”。含有两个磁粒子的光磁波子可被看做是最小的“太极宇宙”。当数个磁粒子间距达到一定量,即临界常数X时,构成“单元空间”;一定条数光粒子流在磁粒子间或外围的交汇,形成“单元时间”。单元时间与单元空间的存在就意味着现代宇宙的开始。在现代宇宙,含有至少两个磁粒子的光磁波子就是万物的构成基元。

      单元时间内单元空间的展现方式便是“质子”;质子周围小于或等于单元空间的空间内光粒子流的交汇点(1至数个单元时间)便是“中子”;质子周围大于单元空间的空间内的光粒子流的交汇点(小于或等于单元时间)便是电子。也就是说,中子和电子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光粒子流交汇点,只不过是不同大小空间的不同大小时间而已。1至数个质子能共用几个中子,即多个单元空间在多个单元时间内平衡时,就形成“独立原子核”。独立原子核本质上是光磁波子多空间和多时间的优美表现。当独立原子核内的中子与外围光粒子流的交汇点(即电子)进行相互转变,且达到新的平衡时,就形成原子。当两个或多个独立原子核通过共用电子建立光粒子流平衡时,就形成分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55675-1382612.html


下一篇:内质网新观点
收藏 IP: 120.242.195.*|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0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