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p630 致力于传播和普及气体地球化学和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让公众了解和关 ...

博文

在过去五亿年中,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浓度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已有 419 次阅读 2024-11-6 11:46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在过去五亿年中,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与全球气温和生物演化密切相关。以下是对这一主题的详细综述,基于最新的研究和文献。

image.png

                                        (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Phanerozoic_Carbon_Dioxide.png

e64d4388bc9859a262e53b22dba67d3b_Capture8trimmed.jpg

https://e360.yale.edu/features/how-the-world-passed-a-carbon-threshold-400ppm-and-why-it-matters

二氧化碳浓度的历史变化

1. 早期地球(约5亿年前):研究表明,早期地球的CO2浓度极高,可能达到1000 ppm甚至更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浓度经历了显著波动,尤其是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如寒武纪和白垩纪。

2.变化模式:通过对古代沉积物和化石的分析,科学家们重建了过去485百万年的CO2浓度变化曲线。研究发现,CO2浓度与全球平均表面温度(GMST)之间存在强烈相关性。当CO2浓度高时,全球温度往往也较高;反之亦然[1][3]

3. 现代水平: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CO2浓度从约280 ppm上升至目前接近420 ppm。这种快速增加在地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科学家们认为这种变化对生态系统和气候具有深远影响[1][4]

 一项由亚利桑那大学和史密森学会共同进行的研究指出,过去485百万年中,全球温度范围在11°C到36°C之间,而这一变化与CO2浓度密切相关。研究强调了CO2作为全球气温主要控制因素的重要性[1][2][3]

另一项研究通过分析海洋藻类的色素分子,重建了长达500万年的CO2浓度变化。这项研究表明,当前的CO2水平并不是独特的,但其变化速度却是前所未有的[4]。

综述文章《500百万年的二氧化碳历史》提供了关于CO2浓度波动及其对气候影响的重要见解,并强调了理解这些历史数据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性[4][5]

结论

综上所述,过去五亿年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与地球气候、生态系统和生物演化密切相关。当前的人为活动导致的快速CO2增加,使得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气候挑战。深入理解历史数据对于应对未来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Citations:

[1] https://news.mongabay.com/short-article/485-million-years-of-data-study-tracks-global-temperature-and-co2-link/

[2] https://www.technologynetworks.com/applied-sciences/news/earths-global-temperature-has-changed-drastically-in-the-last-500-million-years-largely-due-to-391205

[3] https://astrobiology.com/2024/09/carbon-dioxide-has-driven-drastic-changes-in-earths-global-temperature-over-the-past-485-million-years.html

[4] https://www.nessc.nl/500-million-years-reconstruction/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bon_dioxide_in_Earth's_atmospher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49522-1458823.html

上一篇:地球不同圈层的氩同位素比值( 40Ar/36Ar)
下一篇:碳同位素分析:PDB和VPDB区别
收藏 IP: 210.77.66.*|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7 2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