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p630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气体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致力于传播和普及气体地球化学和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让公众了解和关 ...

博文

揭示地球历史的时间密码:碘-氙定年(Iodine-xenon dating)的奥秘探索

已有 1231 次阅读 2023-8-5 15:51 |个人分类:地球科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地球的历史跨越了数十亿年,充满了无数的秘密与谜团。通过现代科技的突破,地球科学家们逐渐揭开了地球演化的神秘面纱。在这过程中,稀有气体地球化学技术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为我们解锁了宇宙与地球的奥秘。稀有气体地球化学是一个如同解谜游戏的领域,其中碘氙同位素定年是一项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稀有气体,如氦、氖、氩、氪和氙,存在于地球大气中的微弱痕量。尽管其含量极低,但这恰恰使得它们成为研究地球演化的珍贵工具。特别是在宇宙化学领域,稀有气体的独特性质能够帮助我们追溯太阳系和地球的形成历程。稀有气体地球化学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其中之一便是地质年代学。岩石和陨石中的稀有气体同位素比例可以揭示它们的年龄。

   碘-氙同位素定年(Iodine-xenon dating)作为方法之一,基于稳定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这一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揭示地球和陨石的年代,了解它们的形成历程。碘氙同位素定年的原理与钾-氩定年类似。在宇宙早期,重星形成了放射性同位素129I。随着时间的流逝,129I逐渐衰变为稳定的同位素129Xe。这一衰变过程的速率已为我们所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样本中129I和129Xe的比例,来计算样本的年龄。碘氙同位素定年在地球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被广泛应用于陨石和月球样本的年代测定。通过分析这些样本,科学家们可以推断出月球熔岩流的年龄,甚至是太阳系的形成时期。此外,碘氙同位素定年还可用于研究撞击事件,如小行星上的撞击,以及地球大气层和地幔的演化历史。

    就像任何科学领域一样,碘氙同位素定年也面临挑战。陨石中129I含量的解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有些数据显示,大部分陨石类别的年代跨度似乎过长,不太可能在星云中发生如此漫长的事件。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以更准确地解读地质历史。通过与其他同位素年代技术相结合,科学家们可以更精确地描绘地球和太阳系的演化时间表。碘氙同位素定年技术虽然面临挑战,但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帮助我们探寻地球历史的时间密码。通过量化测量稀有气体同位素的比例,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地球的成长和宇宙的奥秘。总的来说,碘氙同位素定年是地球科学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让我们能够穿越时间的长河,揭示地球历史的秘密。虽然这项技术可能会面临难题,但正是这些挑战激励着科学家们不断前行,揭开地球演化的神秘面纱。通过稀有气体的信息,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地球的过去,从而更好地为未来做出准备。

image.png

图1. 地球大气的氙同位素组成(实心圆点)与通过Rosetta任务测量的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的氙同位素组成(红色三角形)。同位素丰度被归一化为太阳组成和130氙;由于在彗星中没有测量到124、126氙,因此未显示它们。同位素编号位于图的底部。图中还显示了地球大气的“预期”值(空心方块),如果地球氙是通过质量分馏从太阳组成中获得的,如由四个同位素128、130、131、132氙所推断。受变化程度不一的放射性129I衰变贡献影响的氙-129在此处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在测量的大气中低于“预期”的134、136氙的丰度可能是由于来自Churyumov-Gerasimenko类型彗星的氙的贡献(图片来自:Wieler, 2022)

本文基于以下资料翻译整理:

  1. Wieler, R. "Noble Gas Mass Spectrometry in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CHIMIA 76 (2022): 9-17. doi:10.2533/chimia.2022.9.

  2. Swindle, T. D., & Podosek, F. A. "Iodine-xenon dating." Lunar and Planetary Lab.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journal › Article › peer-review.

  3. ] B. Marty, K. Altwegg, H. Balsiger, A. Bar-Nun, D. V. Bekaert, J. J. Berthelier,  A. Bieler, C. Briois, U. Calmonte, M. Combi, J. De Keyser, B. Fiethe, S. A.  Fuselier, S. Gasc, T. I. Gombosi, K. C. Hansen, M. Hassig, A. Jackel, E.  Kopp, A. Korth, L. Le Roy, U. Mall, O. Mousis, T. Owen, H. Reme, M.  Rubin, T. Semon, C. Y. Tzou, J. H. Waite, P. Wurz, Science 2017, 356, 1069,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l349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49522-1397947.html

上一篇:生命的闪电之旅:米勒-尤里实验与地球生命起源
下一篇:质谱知识:硬电离与软电离的选择
收藏 IP: 210.77.6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