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林小子的非正经学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ulinxiaozi 《走好学术路 科研萌新的自我修养》作者,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传播自己的学术思考与经验,让更多的科研新人受益,让学术世界变得有温度。

博文

职业生涯早期的科研工作者怎样识别掠夺性期刊? 精选

已有 5779 次阅读 2022-9-27 19:58 |个人分类:学术交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IMG_20170731_140134.jpg

       职业生涯早期的科研工作者往往面临着课题、考核、职称晋升的压力,加上论文发表经验不多,因此,很容易在投稿的过程中“受伤”。例如:掠夺性期刊、预警期刊等就是可能会遇到的。这篇日志主要在参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掠夺性期刊的识别技巧。

      根据 2022年3月15日Nature发表的Inter Academy Partnership组织(IAP)Tracey Elliott和Teresa M. de laPuente的报告,目前,保守估计掠夺性期刊已超过15500种。 掠夺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是以收取版面费盈利为目的期刊,通常存在文章质量差、拒稿率低甚至不拒稿、缴费即可发表[1]。下图是从1960年到2018年正常期刊和掠夺性期刊的增长曲线,可以看到从2010年开始,掠夺性期刊快速增长,其增速远远高于正常期刊,在科研、政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不良影响[1]。

1.png

      上图的调查对象对来自112个国家地区的1872名科研人员。超过80%的调查对象表示掠夺性期刊的存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大约有四分之一的调查对象曾在掠夺性期刊或会议上发表过文章。调查结果显示,掠夺性期刊的影响程度与科研人员的职业阶段和性别无关,但与所在国家的经济和教育水平有关。中低收入国家的科研人员遭遇掠夺性期刊的可能性更大[1]。

       那么怎么识别掠夺性期刊?根据现有参考文献2、3等资料[2][3],总结如下:

  •  直接去WoS网站查看该期刊是否被收录,影响因子标注是否准确。

  •  往你邮箱约稿的期刊要小心。

  •  仔细检查期刊的网站,掠夺性期刊往往没有专业的人员或者综合素质高的工作人员,期刊网站上可能会错误百出。

  •   期刊的名字是否正常,有些掠夺性期刊为了敛财,将部相关的学科凑到一起,以吸引辨别能力比较弱的职业生涯早期的科研工作人员投稿。

  •  可能没有专业的作者投稿指南,这是合法的期刊出版集团(例如:Elsevier、Emerald、SAGE、Wily等)网站上通常有的。

  •  浏览期刊的论文,看看是否有图片不清晰、扭曲、失真、拼写错误、排版部美观等问题。

  •  验证期刊是否是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OAJ)、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开放存取学术出版商协会(OASPA)或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STM)的成员。可以直接通过电子邮件向组织发送电子邮件,以验证相关期刊是否为会员。

  •  仔细审视期刊的同行评审过程和出版时间表。科研看同行评审建议是否专业,出版是周期是不是异常地快速等。

  •  检查编委会的情况。一些掠夺性期刊未经研究人员许可就将其列为编辑,甚至有一些已经去世很久的科学家名字也出现在上面。你可以检查编委会成员所属学术机构和专业方向是否描述准确,名字是否拼写正确。

  • 是否存在论文处理费以外的额外费用。如果有期刊在论文提交的时候要求交费用或者撤稿时要求交费,肯定是有问题的期刊。

  • 网站的主页宣传语面向作者。

  • 稿件处理流程不公开、透明。

  • 要求通过E-mail投稿。

  • 承诺快速发表。

  • 联系邮箱不是企业或机构的邮箱。

  • 声称自己是OA期刊,但保留版权,根本不提版权,因为他们有可能收了出版费后根本就不出版,纯属敛财,所以根本不关心版权。

  • 更多方法,等您来补充。   


参考文献

[1] Tracey Elliott & Teresa M. de la Puente.Predatory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 three drivers [EB/OL]. [2022-9-2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0704-4.

[2] Nature:全球掠夺性期刊已超15500种!掠夺性会议数或已超正常学术会议[EB/OL]. [2022-9-28]. https://view.inews.qq.com/k/20220428A0CHH000?web_channel=wap&openApp=false

[3] 当心!全球“掠夺性期刊”已超15500种,别被欺骗[EB/OL].[2022-9-27]. https://tieba.baidu.com/p/795762905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30069-1357101.html

上一篇:SSCI系列期刊投稿指南之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下一篇:弥月之喜:感谢科学网博客平台!
收藏 IP: 153.37.164.*| 热度|

5 王启云 方黎锋 许培扬 郑永军 何应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