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ying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iying03

博文

专题 l RNA生物农药的商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l RNA生物农药商品化进展

已有 1937 次阅读 2022-7-11 10:3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RNA生物农药商品化进展

RNAi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转基因手段在植物中表达针对病虫害靶标基因的dsRNA,从而实现病虫害防控,是一种以转基因作物为主的植物源保护剂(plant incorporated protectantPIP;二是直接将dsRNA制成喷剂,利用喷洒的方式进行害虫防治,即非植物源保护剂(non plant incorporated protectantnon-PIP

  • 植物源保护剂形式的RNAi产品  

针对植物源保护剂形式的产品,2017年,孟山都公司(现拜尔)新一代转基因玉米MON87411获得EPA批准,随后在多个国家获得种植许可,用于防治玉米根萤叶甲(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该产品在玉米中同时表达了Bt蛋白(Cry3Bb1),耐除草剂基因cp4 epsps,以及针对于玉米根萤叶甲Snf7dssnf7MON87411是国际上首例在植物中表达dsRNA的产品。2021121,拜耳宣布该产品获得中国农业农村部颁发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进口和食品/饲料用途),进一步加速了该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同时,拜耳预计该产品于2022年在美国进行商业化种植,2023年在加拿大进行推广,未来几年内,推广1 500万英亩(约600公顷)。202129,澳新食品标准局(FSANZ)批准基于RNAi的耐除草剂和抗虫玉米产品DP23211用于食品,该转基因玉米同时表达了dsDvSSJ1IPD072Aa蛋白用于防治玉米根虫。

除此之外,还有多个基于RNAi技术的转基因植物获批,进行商业化种植。2014年,JR Simplot  InnateÔ SPS-ØØE12-8 (E12))马铃薯在美国获准种植,随后在马来西亚、加拿大、墨西哥、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多个国家获批。该种马铃薯携带4RNAi基因,其中3个针对“改善”丙烯酰胺水平,第4个针对黑斑病毒控制基因。2018年,拜耳(孟山都)转基因大豆。该大豆能够通过特定基因修饰改善脂肪酸谱。此外,该公司已申请该作物的国际出口。

我国在植物源保护剂形式的RNAi产品研发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郭惠珊团队期致力于RNAi技术进行棉花抗黄萎病的研究工作,2019年,该团队与新疆华晨合丰投资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该公司将在最短时间内资助课题组改善中试、生产性试验以及品种审定等环节,加速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速度。

  • 非植物源保护剂形式的RNA生物农药 

2019年,拜耳向美国EPA提交了新产品BioDirect,该产品是利用RNAi原理,通过dsRNA进行蜜蜂狄斯瓦螨防治,这是向EPA提交的第一份外源应用的RNA生物农药活性成分20215月,拜尔将该部分专利授权给Greenlight Biosciences进行dsRNA 的生产,新产品预计2024年上市。除此之外,Greenlight Biosciences公司对外宣布,将在2022年向EPA提交注册一种用于防控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的dsRNA产品。同时,该公司也在积极研发针对白粉病以及灰霉病RNAi产品,预计2025年能够作为第一款杀菌剂进行批准上市(https://greenlightbiosciences.com/)。

此外,还有多家公司布局直接喷洒型的RNAi产品。RNAissance Ag LLC在积极开发针对小菜蛾的喷雾式RNA生物农药(https://www.rnaissanceag.net/);先正达公司在进行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的RNAi杀虫剂的研制,并且预计在710年实现商业化。

从目前的研发状况来看,基于RNAi技术的抗病虫产品在未来几年具备上市的可能性。目前,我国尚无提交注册的RNAi农用相关产品。

文章来源:

关若冰,李海超,苗雪霞,RNA物农药的商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中国农业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21522-1346779.html

上一篇:[转载]核受体HR3介导赤拟谷盗蜕皮过程中几丁质代谢基因的转录调控
下一篇:RNA生物农药的商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l 国际上主要从事RNA生物农药研发的公司及其发展现状
收藏 IP: 61.170.12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