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段时间指导学生收集一些数据,需要通过查收数据库、原始论文将需要用到的信息提取出来。
这样的工作是做科研的基础之基础,然而学生做的过程中漏洞百出,有很多信息据他所称根本无法查到。但实际上这些信息有时候简简单单地出现在论文的材料方法里、网络数据库列明的信息里,只是需要稍微用一点心思去查找、去分析,基本上都能找到。所以在我带他找到这些信息时,往往有以下反应,说“没有注意到”、“没有想到”、“我试了不行”等。我能够找到这些信息,当然不是因为我之前就会找这些,只是因为我更加仔细地去找,更加仔细地去读了文献,就了解到人家已经摆在明面上的信息。
然而数据查不到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在一些查到的数据中混入了错误信息,比如有些样品的产地信息都弄错了,这些数据加入分析后是十分可怕的。可以说信息的准确性是建筑的基础,基础不牢,所有的功夫可能都会白费。而在收集并将这些数据往表格里填入的时候,确实需要多问自己,这个数据到底可靠吗?
在这个基础上延伸,我们在获取自己的数据时,同样要问,我们样品来源清晰吗?取样部位合适吗?每一步的实验合理吗?出来的数据靠谱吗?数据的质量控制到位吗?在我们拿到数据并开始分析时,也要问,我们的分析方法是否适用?数据能够提供哪些信息?其他人已经提出了哪些观点,对我们有何启发?等等。
所以归根到底,我认为其实做研究,首先是要有一种警惕心,这种警惕心能够帮助我们锻炼出严谨性,而严谨性是做科学研究的基础。科研不是随便说说,科研工作者每一个论断的背后,都应该有证据支持,证据正是来自于对实验数据等的严谨解读。警惕心也是有些人说的“心里需要绷一根弦”,时刻提醒自己如果不仔仔细细,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很可能留下很多漏洞,在将来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这种警惕心也是一种心态,是对自己作为研究人员的自我要求,如果确实希望在这方面有所发展,以后想从事相关行业的人,调整并使自己具有这样的心态是越早越好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