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学而时习之”、“有朋远方来”、“不知而不愠”的稀遇度应类似

已有 4514 次阅读 2014-12-24 00:54 |个人分类:语言文化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旧传《四喜诗》云:“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句诗被视为人生“四喜”,由于第一句——“久旱逢甘露”常常常被人忽略,因此“三大快事”比“四大快事”更为流行。

   孔仲尼先生《论语》的开卷之作“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反映了人生三“不亦”之难得。

   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对“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作了自己的解读。他甚至说:“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李航在《道纪》一书中对“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他的诠释是:““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他并且称:“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

   李航对“时”的现有阐释“时时、按时”进行了质疑,用“适当的时机”对“时”作了即别出心裁、又雅俗共赏的新读,令人眼前一亮。

    受到李航新解的启发,我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学而时习之”、“有朋远方来”、“不知而不愠”的难得程度应当比较相近、即稀遇程度类似。“学而时习之”不该是很容易做到的所谓复习,而是机会难得、机缘巧合的体悟与实践。所谓的“习”也并不一定需要“反复”,一次亦可。“有朋自远方来”的稀遇程度比较容易感受,至爱亲朋自远方来,欣快之情往往溢于言表。鲁迅先生题予瞿秋白的条幅写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对于“人不知而不愠”中“知”的对象,也有不同解释,有说“自已”、有说“事理”等。我赞同理解为人之相“知”,它可以接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讥。“愠”则更多地是“郁闷”而不是“愤恨”了。

   至于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的“三省”更多地是一种责任感,而不是单纯的快乐了。

道纪封面.jpg


附: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97f5640100041h.html

道纪 附录 《论语》读书笔记 上

 (2006-05-26 10:49:29)

                                            学而时习之
 
       虽然在第八章中给出了我对“学而时习之”的理解,但我还是认为有必要在此处重提。作为《论语》的第一句话,它实在是太重要了。对这句话理解的误差,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论语》的整体看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第一章。
 
       这几句话太过熟悉,特别是前两句,熟的让人从来不想其中的含义,习以为常自然地认为完全理解。还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与思想无关,他们认为一个如此平常的现象,孔子有必要这样大呼小叫“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吗。但是我们真的理解了吗?
       让我们试着解释一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进而采用道纪的方法,也就是用自身的体验加以印证。上小学时,老师将其解释成: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总会使我打瞌睡。后来我又得到了这样的解释:学习而后经常实践不是很快乐吗?试想,如果你学得一门技艺,而后就不停的实践,最后你不烦我都烦了,这快乐从何而来呢。起初我以为孔子所说的快乐也许不是我们能够简单体会到的,但是读了几遍《论语》之后,你会发现孔子在用最为简单的语言阐述生活、社会中的种种道理,如此一来,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孔子对生活的体验同我们有着这么大的差别呢?如果这是因为我们同圣人的理解能力有差别,那为什么在读到后面类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观点的时候又觉得孔子同我们的体验是那么的相同呢?也许我们将这个“学而时习之”给误读了!这句话位于《论语》的开篇,如此之简单,简单到了成为我们学习《论语》的障碍。
       于是有必要翻看一下不同版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看来主要的问题出在“时”字上面。中关村图书大厦里有一面书架摆着众多版本的《论语》注释,从一方面可以看出如今国学的火热程度,可这眼花缭乱出版物对于一个想挑一本来学习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不过这样的状况对于我来说到是方便得很,因为可以很快地翻阅不同版本对同一句话的解释,从而对关于这句话的认识情况有一个总体了解,而更好的是还不必买任何一本书。于是,我看到了对“学而时习之”总体认识情况。这些解释通通将“时”解释为时时、时常、经常,只有一个版本将“时”解释成时代。如果我们追根循源,最后会追踪到宋朝的朱熹,朱熹所作的《论语集注》中是这样写的:“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后来的人们不加思索的接受了朱熹的这个注解。但如果查《辞源》,“时”具有“时时”这个意思最早源于唐代。如果孔子要说明“学习而后经常实践”的意思,他应该用“常”字,而不是“时”字。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找一找“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就在同一章,三个段落之后,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时”字:“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而那个时的解释是时节,时机!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这个“学而时习之”的“时”也应该也解释成时机!由此,它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如果使用道纪的方法,回顾自己人生中的快乐之事时,都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遇到一起时产生的,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接得如此之近。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不那么平常了。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实际上是人生观。如此一来,它出现在《论语》的最开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来,《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改变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853339.html

上一篇:法庭、法医、法律、司法、庭审、审判地学——地学的法律应用大观
下一篇:大尺度开放“地球素颜照”欣赏—《每日邮报》科学名记“走眼”?
收藏 IP: 112.80.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