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地理学先驱亚历山大·冯·洪堡曾到达中国边界,但算不上来华考察
——不排除曾在边界标志不可见且无人监管处有越界考察
——到达某地区边境与到达某地区是外交含义不同的概念
陈昌春
浏览 《1840至1911年外国地质学家在华调查与研究工作》,里面列入了德国近代地理学先驱李特尔与洪堡,视他们为来华从事地学工作的外国人士。我在博文《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 著名地理教育家李特尔,似无中国旅行经历》(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50729&do=blog&id=1385726)比较明确地指出李特尔先生并无来华经历。
关于近代地理学先驱与创建人之一亚历山大·冯·洪堡, 不少文献一般地称,1829年受俄国沙皇之聘去中乌拉尔和西伯利亚考察,直达中国边界的阿尔泰地区,还考察了里海。晚年专志著书,写成《宇宙》一书。(《中国大学生百科全书》(1996)、《科技之光:大中专学校学生科普读物 下》(2000)、《地理知识辞典》(1998)、《中学教师手册 地理》(2000)、《地理学词典》(1983) 、《简明科学家辞典》(1996))然而,洪堡仅在中国边界观察过,还是曾入境考察?
竺可桢先生在《纪念德国地理学家和博物学家亚历山大·洪堡逝世100周年》(竺可桢全集 第三卷. 2004)中介绍:“1829年受帝俄政府的邀请,和爱兰堡格及骆司二人去西伯利亚旅行。从乌拉尔中部至叶尼塞河谷,沿中国边境至阿尔泰山区。在回途中,并对里海加以考察。”《所有可能的世界 地理学思想史》(杰弗里·马丁编著. 2008)介绍:“1829年,受到俄国沙皇的邀请,他前往圣彼得堡,然后或骑马或乘车前往西伯利亚,最远到达了中国边境。他(还)考察了里海海岸。”
《大众地学史》一书称(见下图):“到阿尔泰山邻近的中国通古斯河流域地区”。
《 青岛回归》(青岛市档案馆编,2002)(见图)称:“里特尔已年届生命的后期,但洪堡在结束亚洲考察后1829年出版的《亚洲中心》和卡尔·里特尔介绍亚洲的鸿篇巨著《普通地理学》的影响却强烈而持久,它激荡的涟漪一直弥漫在柏林的学术圈里。垂暮晚照中,这两座人所共仰的学术峰巅,开始注目中国的研究,产生了考察中国的设想和计划,但耄耋之年他们已经没有力量踏上这片遥远的国土了,只能寄希望于他们的后来人。这时,年青的李希霍芬闯进了柏林学术圈,很快成为亚洲研究中心的后起之秀,他暗自发誓,沿着巨人的肩膀攀登,’开始对中国进行独立研究的时代‘”。
《地图简史》(2019)称,1820年洪堡曾到过中国的边界。
《新世纪少年百科大世界 科技·交通》(2001)一书称:“当他年近60岁头发已花白时仍不满足,还要攀登科学高峰,又去远东西伯利亚探险。他到达了乌拉尔和蒙古,测量了西伯利亚的温度和研究了俄罗斯草原上的动植物。他曾到达中国边境,与中国官员互赠礼品。”《创造的动力丛书》(2001)一书称:“他曾越过阿尔泰山到达中国边境,接受了一位中国官员赠送的两本书。”
到达边界与到达地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洪堡到过中国边境,见过中国边境人员,但似并未办理入境手续与实质开展工作。说他在中国进行调查与研究,可能也比较勉强。顺便想到,就是《西游记》里的唐僧出国,还要办理入境手续呢。有哪些来华地学冒险家,没有办理过入境许可而私自进入,有性命之忧呀?严格来说,洪堡可能算不上“来华”。他可能只是去其他与中国接壤国家,有意地在无人把守的国境处偷偷地向中国多走了几步。
《科学精英 求解斯芬克斯之谜的人们》(2015)一书介绍:“洪堡于1829年8月19日翻过阿尔泰山脉到达中国边境。他在那里受到一位年轻的中国官员热情接待,他给那位官员赠送了铅笔,那位官员向他赠送了两本中文书籍。”
《洪堡》(刘道远 宋正海. 1985)、《洪堡》(文偶. 1998)及《十大地学家》(周文斌主编 潘云唐等著. 2002)三书均介绍:“洪堡一行,一直走到了中国边界。在一个边防哨所,洪堡向镇守的中国边防部队司令官赠送了一方蓝布。中国官员热情而有礼貌地接待了这位科学家,向他回赠了一本中国历史书籍。洪堡非常高兴,他告诉中国官员...我哥哥威廉足一个语言学家,他一定喜欢这本书,这书对他肯定是有价值... 爽快地答应了他要求的,在书套上大大方方地写了'清福'二字。洪堡收起了书,而这支签名用过的笔就请中国的边防司令官留下作个纪念,这位官员也高兴地把这支凝聚着中德人民友谊的笔收下了。在回国的归途中,洪堡一行又到了里海岸边。”
《再现洪堡的自然世界——〈自然的发明〉阅读记》(2018)一文介绍:“(1829年)8月17日,洪堡和他的团队行抵巴提(Baty,即当时尚属大清的位于准噶尔的“和尼迈拉虎卡伦‘1在此发现蒙古人的边哨位于额尔齐斯河(IrtyshRiver)左岸,而中国人的边哨则位于右岸洪堡首先来到中国人的哨所,在指挥官的圆顶帐篷里拜访了他。在那里,洪堡坐在垫子和地毯上,献上了自己的礼物:布、糖、铅笔和酒。表达友谊的措辞藉由一系列口译人员传递,首先从德语到俄语,然后从俄语到蒙古语,最后从蒙古语到汉语... ”
《站在科学前沿的巨人》((美)凯瑟林·库伦著. 2011)介绍:“洪堡被冠以俄罗斯发现钻石第一人。在考察完乌拉尔山后不久,他们继续穿越了炎热的西伯利亚平原,沿途蚊子成群,到处长着茂密的草却没有树。他们一直走,直到走到俄罗斯与中国的边境线他们才返程。”
《地理学 人类对环境的理解与认识》(郑平著. 2001)一书明确地指出,洪堡并未到过中国考察:“1829年,洪堡应俄国政府的邀请赴西伯利亚考察,最远曾到达锡尔河与阿姆河流域,已经接近中国边境。洪堡一生中一个最大的愿望,希望到中国考察,到去世时也没有实现。在洪堡的建议下,俄国建立了从彼得堡到阿拉斯加的大量测候所。”
小说《测量世界》 (丹尼尔·克尔曼(Daniei Kehimann)著 朱刘华译. 2006”一书设想了当时的情况,认为俄国陪同人员不会允许洪堡越境进入中国区域:“洪堡低声告诉埃伦贝格:他有个哥哥甚至研究过这种语言。中国人微笑着抬起双手。洪堡送给他一匹蓝布,中国人送给他一卷羊皮纸。洪堡将它打开来,看到上面写有字,他不安地盯着那些文字。现在他们得回去了,埃伦贝格低语道,这已经滥用了沙皇的好意了,绝对不可以越过边境。”
《没有航标的沙海之旅 近代新疆探险百年》一书称:“他的亚洲之行目的是打算确定雪线的高度和研究植物地理,为此他搜集了充分的资料,并且学习了俄文和中文。但是,洪堡在东行至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区,决定到中国边境时却又折了回去。大概原因是因当时该地不很安全所致,所以他未能按原计划继续深入考察。此次中亚之行的结果便是他随后著述的三卷本《中央亚细亚...洪堡一直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巨大整体,各种自然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的。在这部书中他将亚洲的地理中心... ”
《近代西方识华生物史》(2005)一书介绍:“1842年,受沙俄科学院的委派,该院院士、博物学家和地理学家冯·米登道夫(A.T.vonMiddendorff)率领的一个探险队到西伯利亚和鄂霍次克海做生物和地理学考察时,曾于1844年9月和一个地形测绘员由乌第河未定界地区非法潜入当时的中国境内,在当时属于中国的外兴安岭南麓的牛满河、古里河等地窥测、考察。后来又到了黑龙江的支流结雅河流域的一些地方考察。然后南下到黑龙江,并往其上游行进直到尼布楚,沿途进行博物学考察和标本收集。”
结合对有关文献的搜索,洪堡可能仅限于在中国边境进行了非常有限的观察或考察。不排除在边界标志不很明确且无人监管的边境区域有一些越界考察。而根据上面的一些文献,冒险地非法闯入中国境内考察,不太会发生在洪堡先生身上。洪堡是受俄国官方邀请的地矿考察。他想进入中国境内,中国边境人员不敢放行,俄方陪同人士也会担心洪堡先生脱离俄国的保卫与控制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