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X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ohnXie

博文

钢铁是这样练成的:我在新西兰获得数理统计专业硕博学位的经历分享 精选

已有 12218 次阅读 2022-2-5 09:35 |个人分类:专业学习发展经历|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各位博友大概对在欧美名校取得硕博学位的故事听得多了,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新西兰获得数理统计专业硕博学位的经历,或许能有些新鲜感。

新西兰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国,国土面积约有一个半广东省那么大,现在总人口也只有约500万。我是在1997-1999在奥克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完成数理统计专业硕士学位(MSc by course)的学习并取得学位的。据我的了解,是在第二次大战之后,新西兰的大学才开始自主向毕业生授予学位的,之前的学位考卷/论文都是送英国审批,通过后授学位。不算那些从专科学院(Polytechnic institute )升格的大学,新西兰一共就那么六七所正规大学,奥克兰大学总是排名第一的。其中,奥克兰大学的统计系号称可以与南半球最好的大学统计系相媲美。从以下的我求学取得学位的经历叙述,你大概会觉得此说有一定道理。

我是在国内最好的一间大学之一完成的工学士学位的学习,还有一年多在英国读书(公派访问学者)的经历。可是在申请注册读奥大的统计硕士学位时却是左审右审,几经周折才如愿。首先说你没有在英语国家学位学习经历,要英文程度考试通过才可以考虑。我于是参加英文程度考试并顺利通过。再说你非统计专业本科毕业,或许先要读个过渡课程(bridge course)。幸好我有在英国修了几门数理统计课程的证明/推荐信,统计系管研究生的George Seber教授还专门联系我在英国进修时的指导老师,确认了我的程度后才最终成为了一名奥大统计系的硕士生。其实在与硕士班(当年共有十几个硕士生)的同学慢慢熟悉之后发现,来读数理统计硕士的什么背景都有,从文科生,非数学专业的理工科生,到数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班上甚至还有一个读物理的本科生将来想搞对圣经的解读分析所以来读数理统计。相比之下我的数学基础是同学里中上水平的。但读起来之后,发现不是统计专业本科出身是有些吃力。

读奥大数理统计硕士学位的第一年你注册的还不是for Master degree。你注册念的是graduate diploma (研究生文凭)课程。通过标准是,按100分满分,每门课程达到50分或以上,一年后就可拿这个graduate diploma (研究生文凭)。若想拿硕士学位,你第一年的成绩每门课程要达到60分或以上,那么第二年你注册的就是for Master degree 了。这个硕士学位课程的考评是学分制,你只要修满12门课(24个学分)就可拿到学位毕业。有一两位同学开学不到两个月就受不了退学了;还有几个同学学完第一年,拿到graduate diploma (研究生文凭)就不读了。最后应该大概有三分之二的人坚持读完了硕士学位(其中又有一两个是超过两年修够学分才拿到学位的)。在所需修满的24个学分中,你要修够十门课加上做一个小的research project(取得读硕士的资格后才开始做,相当于两个课程4个学分的工作量)。基本上,你若想两年内毕业,你就要花一些/许多寒暑假的时间做你的research project,否则就可能做不完。这个小小的research project还要答辩通过的,虽然只是一个短短的20分钟的答辩(15分钟presentation5分钟回答提问)。

我是本科毕业13年后才重回大学的课堂里读这个硕士,第一学期是很难适应。澳洲新西兰的大学课程编码有同样的规律,大一的课程都是100 /1XX编号;大二,2XX编号;大三,3XX编号(很多专业都按英国的本科三年的设置);大四及硕士课程都是700/7XX的编号。修奥大的数理统计硕士,你最多可选修两门3XX的课,其余的课程都必须是7XX。我就自己买了本奥大数理统计专业本科2XXmathematical statistics的教材来自学补上与7XX课程之间的缺失。教我们的老师绝大部分都是留学欧美/澳洲名校再回到新西兰的本土教师或新移民的教师。比如,我的research project的指导老师Ross Ihaka就是UC Berkeley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理统计博士毕业。用R软件的人大多对这个名字都熟悉,因为就是在我读硕士的期间Ross IhakaRobert Gentleman(当时都是任统计系的讲师)他们两个一起搞起了R软件的开发。Ross 还是我学的Computing for Statisticians 课程的授课老师,Robert给我们讲了Analysis of Failure Time Data这门课。

查看回我第一年修的课程,我修了Statistical Theory, Advanced Statistical Theory, Topics in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Failure Time Data, Computing for Statisticians, Topic in Statistics C, Topic in Statistics D(这个应该是门Sample survey and experimental design的课程)。教Statistical Theory的是Renata Meyer, 当时刚从德国来奥大教书没几年。第二年我还修了她教的贝叶斯统计课程(那时BUGS都还是在试用阶段)。前两年在澳洲黄金海岸一个贝叶斯统计会议上再遇见Renata时,她已是国际知名贝叶斯统计专家,full professor了。 在熬过了痛苦的头半年后,我慢慢进入了状态,第一年下来成绩总评居然达到了A- A减),让我信心倍增。按系里的规矩,每个有意带硕士生的小研究项目的老师都要在自己的门上把研究项目的简介写上好让学生自主挑选。我因为在第一年里选修了时间序列分析这门课,Ross Ihaka贴出的项目是关于用Kalman filter做时间序列数据的state-space模型,我于是就先与他谈看看他是否愿意收我这个徒弟。结果一谈就成了,于是我就跟他学如何用Kalman filter做时间序列数据的state-space模型,在这过程中要用Fortran来写些小程序。Ross是新西兰土著毛利人(父)与苏格兰(母)的混血,平时不修边幅,经常穿着拖鞋就来给我们上课,但他教学认真,要求严格,却又很关心体贴学生。比如,为我的20分钟的小科研项目成果答辩会,他还专门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做预演练习,再问清楚我答辩的日期时间地点,到时候他到场护驾。最终Ross在我的小研究项目上给了个A-,对这个结果我心服口服。相比之下,Robert Gentleman就有点“高不可攀”。Robert是个左撇子,加拿大人,操一口浓重的北美口音。讲完课了留作业都懒得在黑板上写下来或发张写了作业问题的纸给我们。我又当了这门课的课代表,苦了我要代表大家与他交涉问题才得到解决。

突然有一天在Ross办公室外的过道上见到他以往松乱的长发大络腮胡子的形象变成了胡子剃得干干净净标准短发的样子,他对我说“我要去贝尔实验室一段时间”。了解R语言的发展来源的人会知道,RS语言的一个变种,而S语言是第一个专门为统计数据分析而开发的计算机语言,强大的绘图功能是S语言的一大优势。S语言就是由贝尔实验室的John McKinley Chambers领衔的团队搞出来的。我认为当时Ross去贝尔实验室为的就是有关R的开发问题。当时Ross Robert给我们讲课用的都是SPlusS语言的商业化软件)。出于对大公司把免费软件商业化做法的不满:大的商业巨头们总是把大学里或研究单位开发出来好用的软件都商业化了,害的大家都没有好的免费数据分析软件可用。于是Ross Robert坚持给他们开发出的这个软件命名为R(以他们两人的first name的共同的第一个字母R命名,同时据说这样不容易被盗用侵权)并注册为永久性的免费软件。当然,这样的话,R的后续软件升级维护都只能靠学术界的一群“自愿者/义工”了,就是那帮R development team的自愿者们。

在硕士班学习的第二年我修了“随机过程”,“统计咨询”,“贝叶斯统计”等课程。讲“随机过程”的老师毕业于剑桥大学。我第二年的总成绩是A。这样平均下来,我的硕士学习的总成绩是A-,属于MSc first class honours这个档次毕业(学位证书上的英文原文全称如下:Master of Science with first class honours in Statistics)。

 

 

 

Ross Ihaka Robert Gentleman Photos are downloaded from the following websites: 

https://www.computerhope.com/people/ross_ihaka.htmhttps://encrypted-tbn0.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S0-hyOymXTAyonhiD_VB3BONbYkSGKV8vOe5pujjr6Mf9KBClP

 

 

硕士毕业后只做了一年多一点与数理统计有关的工作就干其它事情去了。时隔八年,到了2007年在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后我才又回到大学念数理统计的博士学位。这一次是在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在奥克兰的Albany的校区念的。新西兰的博士奖学金规定非常死,三年就是三年,一天也不可以延长。我四年博士的最后一年是靠助学金+学生贷款(按新西兰公民所享有的待遇)过来的。

关于我博士学习的内容在我上一篇纪念David Cox的博文中已多少提及了。这里我从博士生管理与学位授予的角度来谈一谈。

为保证博士生学习期间能得到足够广泛的专业指导,必须有两名或以上的指导老师。博士生的第一年为provisional registration,大概相当于美国读博的通过qualify之前的状态,即你连博士候选人的资格都还没有取得。第一年结束时有一个口试(约一两个小时,你先做presentation再由examination panel进行评审),即系里组织两三个老师(非你的指导老师)对你进行研究进度,质量,结果的评审,决定你是否可转为full registration。你有了full registration了才成为了一名PhD candidate(博士候选人)。你什么时候研究成果差不多了就要开始写论文了。与英文母语的博士候选人相比,我写论文的速度要慢三到五倍,即别人三个月写完初稿我要一年甚至更长一点时间才能完成。所以搞了四年full time才全部完成(系里的头还觉得我这是挺快的了)。

梅西大学规定,博士必须有论文口试答辩,通过了才能授予学位。论文口试答辩的评审小组(examination panel)有四个人组成,小组召集人为学校指派且为非你的专业的专家/学者,校内评委一人必须是你的专业的专家/学者但不能是你的指导老师;新西兰国内评委一人必须是同专业的专家/学者;国外评委一人必须是同专业的专家/学者。在口试之前至少三个月你将定稿的论文就要交由学校送交给各选定的专业评委(考生与指导老师都不知道谁是评委;其实评委是谁导师心里是有些数的,因为学校主要是根据导师给他们的可能的口试评委推荐名单从中挑选的)。在收到三个专业评委的书面评审报告后,评审小组召集人与大家协商确定口试日期。口试之前评审小组召集人会知会指导老师评委的评审结果/意见,但不会让考生知道。指导老师可以给考生必要的提醒/提示所需要准备回答的问题。没有特殊理由口试一般必须在两个小时内完成。口试结果有这么几种可能:论文通过并没有需要进一步修改的地方(不到5% 的个案);论文通过但需要做一些小的修改(50%-80% 的个案),修改好的论文必须在三个月内交由指导老师审核通过即可;论文需要进一步做大的修改(10%-30% 的个案),可能要补做实验或增加论文章节什么的,修改好的论文必须在一年内重新由评委审核通过;论文太差只能被拒绝授予学位(不到5% 的个案)。

 

我通过博士口试答辩当天的照片人物(从左至右):校内评委,Paul Cowpertwait (我的chief supervisor) , 评委小组召集人,我,Daniel Walsh (我的co-supervisor, Ross Ihaka。(海外评委未个人到场)。注:或许评委小组召集人在通知我参加口试答辩时已预料到我的case评审结果将是大概率“通过”,所以特别关照说‘可以请你太太也来’(我被口试时她得等在考场外面)。所以这张照片是她为我们拍的,她自己没有在画面里,却为我留住了这珍贵的历史一刻。

 

幸运的是我属于上述口试结果的第二类情况,在两个星期内我就把改好的论文交到了导师的手中,很快被批准顺利毕业。大家可能注意到了,Ross Ihaka又做了我的博士学位评审小组里的校外国内评委。

关于近20年高校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的现象我也有一个观察。似乎这个现象并非中国独有。以奥克兰大学统计系为例,在我1997-99年读硕士的时候,我们十几个硕士生共用一个大办公室,系里只有两个博士生。staff是一个人一个办公室,两个博士生则共用一个办公室。到了2007年我开始读博的时候,奥大统计系的博士生已增加到十几个那么多了;同样,在梅西的奥克兰校区,我是唯一的一个统计博士生(与其他四五个数学专业的博士生共用一个办公室),到2011年我毕业时,除我之外还有三四个统计博士生(他们必需用另外的一个办公室了)。


最后我想把我所知道的澳大利亚的博士学位授予的做法做个比较。至今我在澳洲的三四间大学工作过,所观察到的是,PhD by publication (以发表学术文章为评判标准授予博士学位)的做法在澳洲非常普遍。我自己在读博期间没有任何学术期刊文章发表。反过来,在澳洲你要拿博士学位非要有文章发表不可,但却没有传统的论文口试答辩这一个环节。博士候选人在论文送审前有一个final presentation(注意这不是oral examination),也就是大家以一种比较正式的方式给即将送审的论文挑毛病,有一个panel来对论文进行全面详细的评审讨论提意见。博士候选人根据大家的意见在再做修改后送交被选定的评审委员审评。博士学位的授予主要以你发表的文章的质量及数量为考量。所以,我看到许多博士论文就是,在标准的博士论文模板的基础上,把发表了的文章放在一起,再用文字把各个章节有机地串联起来就好了。应该说不论是传统的论文加口试答辩的方式还是PhD by publication都不容易。两种考评授予博士学位的方式孰好孰坏读者一定也会有您自己的判断结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3579-1324031.html

上一篇:统计学界传奇人物英国统计学家David Cox 爵士以98岁高龄去世
下一篇:“统计上是显著的” – 在做统计数据分析时请不要再这样说,也不要这样用了!
收藏 IP: 49.187.152.*| 热度|

13 黄河宁 张鹰 刘全慧 崔锦华 李东风 黄永义 张晓良 宁利中 王安良 郑永军 杨立坚 李宏翰 梁洪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