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O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POP

博文

中国古科学人文模型:自然与人文系统信息谐振(二)

已有 286 次阅读 2024-6-27 11:0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若上篇中,我们把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系统归结为三个动力要素,并用下图来表述。这就是整体的人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在这个分界上,东西科学差异的本质属性就暴露出来。这需要把几个基本的相互作用关系梳理出来,也就找到了切入点:

1.人文的本质

若把人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用下简图来概括,则人文现象,就是人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中的精神外化,表现为人文、文化模式、物化物等。

自然系统.png

图1 人文系统本质

2.人文科学的疑问

4个基础理学(物理、生物、心理与社会、信息)的差异在于,(1)物理学去掉了生物性、人文性、而抓住了“物性”相互作用,建立了三方参照,并以自然作为检验参照的理学体系。(2)生物学抓住生物性作用的链条,在生物物理性上,建立了其学科参照的体系。(3)心理与社会的人文性,则试图建立相互关系,它的作用的本质“利益与价值”性的关系作用。却以和“物”作为它的理论体系、客观参照检验,备受疑问。(4)信息,则抓住“相互作用”的链条,寻找物性、生物性、精神性、社会性的广义规则。从狭义到广义的突破艰难。

而人文的关键作用关系及其机理的 解读,却发生在“狭义”、“广义”的信息确定的“关系”中。人文具有的物理性、生物性、社会性才能构建。

3.信息谐振

日地系统.png

在日地、日月等的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是地球生态系统运作的根源。生物界形成的开放系统,本质是“热力”或者“热机”系统。日地能量的周期变化,对生物系统调谐而谐振,并构成谐振荡的周期系统。

水循环谐振.png      人谐振系统.png   植物热机.png

中国的“易与中医医理"中,把这个谐振属性,用周期性表述,而构成一个标注图示。它是一个标准的、模型化的、数理意义的、现象学的统一性理论。即便是用现代科学的逻辑来看,中国人首先找到了一个“自然-人文”共通的基础逻辑。这是中国古科学的基础贡献之一。它是“象学”(现象学)成果之一。

八卦图2.png     OIP-C.jpg        子午流注.jpg

它缺乏相互作用关系的本质的、信息性的理解。而为现代科学的分科所揭示。

3.信息谐振的信息链

在日地生态系统中,连接自然、生物、人文的基本信息链条找到了,则谐振关系就会建立。

(1)能量辐射

(2)食物链关系

(3)需要关系

(4)社会经济关系

黑体辐射.png food chain.jpgsocial pynamid.png need model.jpg

这四个关系,构成了信号、信息的链条。也就是“广义信息关系”。它需要一个串联的底层。也就是在这个底层下的逻辑变量。竺可桢曲线可能暴露了这个底层,一个由能量驱动的自然-人文系统。

竺可桢曲线.png

寻找广义的信息-能量性质成为可能。也就是广义“信息-能量方程”。

中国古代科学成就的科学性,是自然-人文合体性质。易是其逻辑线之一,古天文、五运六气是天文信息谐振逻辑之一,黄帝内经、伤寒等是人体生物热力学、谐振力学的逻辑线之一。并给出了气论(物质、能量)、阴阳论(耗散、开放系统的能量属性)、象论、五行论,之间的生成关系。提出了一套基本的自洽逻辑。而西方走了还原。把两套系统对接,而不是对立。它们互为发展的瓶颈。普朗克链的本意是:人类知识的链条断链了。这可能是一个有趣的探索。在生物、人文遭遇的瓶颈,它的答案可能在我们古老科学中的逻辑体,且它已经自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8362-1439952.html

上一篇:中国古人文科学的数理模型(一)
下一篇:中国古科学人文模型:黄帝内经-人体热力学体系(三)
收藏 IP: 223.76.127.*| 热度|

3 汪运山 杨正瓴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1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